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
我国自主创新信息基础向“好用”发展
本报讯 (记者丁 莹)日前,由《2019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委会主办的“2020网信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展”在线启动。《报告》主编田霞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能指标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充分展示创新成果、树立用户信心,对于夯实新基建的网络安全根基,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据田霞介绍,新基建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恢复经济发展的强心针和助推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解释,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以上3类基础设施,方方面面都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自不必说,融合基础设施离开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新”将无从谈起;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也需要在信息化的驱动下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在加快推进新基建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受到各界高度重视。
公安部第一、第三研究所原所长严明表示:“总体上看,尽管我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很多重要领域对国外厂商的技术和产品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作为《报告》的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主张:“新基建从一开始就要考虑采用我国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以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这个长期方针不可动摇。”
田霞介绍说,任何一款IT产品都是人为编程的产物,从科学原理上看一定会存在逻辑上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漏洞。这些漏洞只有经过大量的试用才能被发现。所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不仅需要产品厂商在技术领域的创新,用户的参与也是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网信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核心技术产品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大规模的应用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广泛采用国产网信产品又是解决供应链“命门”问题、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必要条件。
实践表明,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的信息基础体系已经达到“可用”阶段,正在向“好用”方向发展。通用处理器作为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元器件,其自身的安全可信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当前,在重要信息系统中采用基于国产处理器的硬件设备已经成为共识。多年来,我国通用处理器的设计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
今年4月,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发布由其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共同编写的《报告》,围绕供应链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按照“供应链安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一逻辑主线,对基础软硬件和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受制于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站在一线工作人员的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同时也展示了部分厂商在谋求解决“卡脖子”问题时,所开展的创新实践和部分成果。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