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铁军展风采
—— 青岛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疫情防控市场执法侧记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支队执法人员在疫情防控这场特殊战斗中通过不断实践、摸索,磨练了意志,经受了考验,提振了士气,促进了深度融合,队伍能力建设得到提升,树立了敢打胜仗、会打胜仗、能打胜仗的信心和决心,为今后迎接和面对更大挑战奠定了基础。”近日,青岛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队长李宗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勇当抗疫“主力军”,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市场交易违法行为,集中力量办大案,有效震慑了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展现了市场综合执法的“硬核力”“战斗力”“凝聚力”。
精准打击违法行为
“疫情防控工作初期,我们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将疫情防控执法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一切工作围绕疫情防控展开,一切举措围绕疫情防控制定,一切任务围绕疫情防控部署,高起点谋划、高站位落实。”李宗卫表示。
该支队及时制定了《关于认真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执法工作方案》,成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11个执法工作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实施全天候执法应急机制。自1月29日开始,该支队按照“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的方案,每日下午组织召开疫情防控执法现场调度会,传达上级要求,重点听取当日执法情况,将群众投诉量大、反映问题多、舆情关注度高的重要案源线索梳理出来分配到各大队,明确执法任务,做到精准打击。
面对疫情防控初期个别黑心商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猖獗,致使群众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该支队以对人民合法权益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执法人员果断出击,全天候打击,坚决做到对“哄抬物价”露头就打,对“假冒伪劣”有案必查,对“涉嫌犯罪”坚决移送,形成打击不法行为的持续高压态势。
在疫情形势最严峻、哄抬物价违法行为最猖獗、市场秩序维稳最紧迫的时刻,该支队一举查处了青岛某药品连锁有限公司哄抬物价案,罚没款230万元;查处了某公司网络销售口罩哄抬物价案,罚款20万元;查处了假冒伪劣口罩案等。此举有效遏制住了市场上口罩等防疫用品价格乱象。
截至目前,该支队立案42起,罚没款327.09万元,查办大案要案6起,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刑犯罪线索4起,查封扣押假冒口罩12165只、“三无”酒精176桶、880公斤。
独有战术创新执法
打破常规建制,集聚力量。该支队在疫情防控特定时期创新执法模式,以“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为指导,打破大队原有分工,组成10个突击队,通过统一研判案源线索、找准问题症结、制定有针对性的战术策略,向投诉举报率高、群众反映强烈、违法性质恶劣的区域、行业渗透执法力量。针对药品连锁企业各分店在该市范围内分布广、违法行为趋同的特点,该支队抓住主要矛盾,研究重点执法战术,从源头上锁定违法证据,控制违法行为,实现案件突破,成功破获了山东省哄抬物价第一大案。
李宗卫表示,支队通过科学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执法方向和重心,实现了由积累案件数量到关注办案质量、由一般案件向大案要案、由价格单一执法向价格和假冒伪劣并重执法的转变,以及由关注立案量到重视处结率、由前期集中执法到注重执法办案节奏、质量和结构的转变。
针对疫情防控执法工作需要,该支队及时出台和完善了《行政执法案件主办人制度(试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通报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合议制度》,开展执法流程再造,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综合执法体系。通过组织开展价格、质量、食品、药品、侵权假冒等多个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对违法行为综合施策、整顿治理。利用加强市场巡查、督导、监管、执法、技术检测的有机结合,强化市场风险点、薄弱点排查工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采取严查、重判、约谈、责改、曝光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企业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人义务。
“下一步,支队将继续加强对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案件曝光力度,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打造一支冲得上、顶得住、过得硬、打得赢的执法‘铁军’,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李宗卫如是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