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借助资金和政策支持激发科技抗疫活力
大批科技企业和机构实现强势崛起
□ 许创业 本报记者 傅江平
深圳市日前举办疫情防控系列科技抗疫专场发布会,总结分享了疫情防控期间科技抗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深圳市依托强大的创新产业支撑,成立由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主体组成的联合科研攻关组,统筹各方科研力量,全面输出抗疫技术、产品和人才,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深圳力量和深圳智慧。其中多项疫情防控前沿科技的研发及应用获得世卫组织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
资金与政策支持激发全市科技抗疫活力。面对突发疫情,深圳市迅速调配两亿元作为科技专项资金,形成悬赏机制与竞争机制,聚集全社会科研力量,聚焦药品、疫苗进行攻关,推动多个抗疫科研项目实现突破。目前,深圳市已面向国内外发布第一批悬赏指南,分5批次推动市内17个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广东省、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治技术专项立项,立项资助金额达2640万元。政策方面,深圳市对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服务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必须提交纸质材料的,则实施“容缺办理”。建立重点科技企业服务制度,实施“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研发所需防护设备、物资和研发材料供应等问题,为企业参与科技抗疫扫清了障碍。
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多项抗疫科研成果取得了重要进展。病原学研究方面,深圳市率先在病患粪便中检测出病毒阳性,揭示了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南方科技大学牵头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真实形貌,为识别新冠病毒的感染过程及临床治疗研究奠定超微生物学结构基础;深圳市三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大体肺脏病理变化,为深入了解发病机制和严重程度提供了依据。检测疗诊方面,以华大基因为代表,深圳市在全国范围率先研发了快速检测试剂盒,并首批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
大批科技产品应用到了抗疫最前线。“黄田田”义警机器人、“建国”警用巡逻机器人、“夸父”无人配送车、“太赫兹+红外”一体化人体安检测温系统、智能测温和定位手环等“黑科技”纷纷亮相各交通站点检疫、密集场所测温、居民生活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成为防疫战线一支高科技主力军。依托疫情大数据分析系统,深圳市对交通、通讯、人口等海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准确预测入深人流“潮汐”,实现了疫情防控更科学、更精细、更智能、可追溯。
大批科技企业和机构勇挑重任,在疫情防控中实现了强势崛起,彰显了民族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7支团队参与到这场抗疫攻坚战中,攻关领域涉及大数据防控、药物筛选、快速检测、预防消杀等。华大智造打造的高通量的核酸检测一体化解决方案“火眼”实验室,已在武汉、深圳等国内12个城市建成启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火眼”实验室已启动或在洽谈中,仅国内就完成超过8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比亚迪3天出口罩机图纸、7天生产出口罩机、10天出产品、24天后口罩单日产量达500万只,跑出了“深圳速度”,短短24天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截至5月10日,比亚迪口罩日产量达5000万只,预计5月出口将达10亿只。迈瑞从1月底至今,收到逾100个国家抗疫设备的需求,已面向全球发出20余万台呼吸机、监护仪、彩超超声仪、输注泵等重点医疗设备。
此外,华为仅用3天就完成火神山5G基站整套建设流程;大疆借助无人机助力多个国家开展无接触式体温测量和病毒消杀;深圳北科瑞声公司研发的智能语音系统,助火神山与雷神山医护人员解决了穿戴厚重、手动操作医疗管理系统不便的难题;声扬科技采用声纹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助力防疫部门快速、准确、批量地完成受访对象个人信息跟踪搜集;普渡科技研发了医院内24小时配送机器人。
会议表示,虽然疫情防控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要最终降服病毒,科研攻关仍需拿出更多“硬核”成果。深圳市将继续综合施策,助力各类创新主体健康发展,为抗击疫情贡献深圳科技力量。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