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7月19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撰文指出,作为设计师,在与地方政府交流或参与城市建设项目时,经常听到这样的愿景——希望把新项目打造成新的城市地标,同时成为网红打卡地。建设者有这样的愿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却无形中将网红打卡地与城市地标之间画上了等号,仿佛能够网红起来,也可以成为新地标。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值得探究。
(据《人民日报》)
方晓风认为,网红建筑确有其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同时,网红的另一特征往往转瞬即逝,在网上迅速走红后,可能很快就被人淡忘。在建设成本巨大的建筑领域,这些问题值得警醒。可以说,方晓风的观点,既专业又敏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不可否认,一些城市所谓的网红建筑乃至地标建筑,其实就是奇葩建筑。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有造型“雷人”的地标建筑;56.5%的受访者认为奇怪建筑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耗资巨大又招人反感;81.1%的受访者直言,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负责。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丽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国,追求资本和追求政绩是奇怪建筑的根源。比如某建筑在顶端有一个横向的大悬挑,而且它的两条腿是斜的,这些都不是合理的安排,可以说是牺牲了建筑所有的好处,搞怪形状,代价很大。”
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曾经指出:“相对于建筑物的功能性,建筑物各自的特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样的建筑物建好之后不仅仅是使用,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所创造的建筑必须很好地在文化上、精神上传承已有的文化,并且还要做到创新。在建设新建筑物时,就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沟通功能,为历史留下文化记忆,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可见,判断建筑的优劣,除了首先看其造型是否新颖、美观之外,更应注重其是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否与周边的建筑和城市环境相协调,是否进行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换言之,盲目追求网红建筑,折射城市文化迷失。城市管理者,应该定位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发现者和实践者,深入挖掘并在建筑中还原和提升城市价值是其基本责任,这样打造出来的建筑,才能因其特有气质成为城市的标志,构成城市文化与精神所在。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