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湾迎潮头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探索建设新型事业单位纪实
编者按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前身是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目前是全国特检行业唯一一个更名为“科学研究院”的单位,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纳入试点的新型事业单位。2014年以来,该院利用改革试点机遇,以大格局视野谋划发展、深化改革,成为国内公益履职能力一流的特检技术机构和浙江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其改革经验对市场监管所属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技术性机构改革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赵庆胜 黄 群 周 宇
本报记者 曹吉根
又是一岁中秋,“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迎来了万众聚集的高光时刻。
走过一个甲子,更名写新篇的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特科院)阔步迈进发展新阶段。
从贴沙河畔迈向杭州湾建成尖山基地,又跨越海湾从尖山走进大江东新区建国际一流特种金属材料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特科院迎着潮头一路向东,主动融入大湾区、投身主战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从单一履职法定检验到“六位一体”体系发展,从固守旧制到试点新型机制,从检验研究院到科学研究院,2014年至今,浙江省特科院冲破围城以大格局谋划发展、深化变革,收获丰硕。
“大格局”收获“大发展”
6月18日,浙江省特科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等共建中乌材料与焊接技术联合检测实验室的签字仪式举行,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和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温暖一道专程出席。
省里如此重视,是因为巴顿焊接研究所在焊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浙江省特科院与其共建实验室,将能够提供浙江极力推动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支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大格局、大视野。浙江省特科院的大格局是什么?我们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谋划院的事业发展,要想站在技术前沿,就必须先站在浙江发展全局需要思考,站在特种设备安全和产业提升全局谋划。”浙江省特科院院长钟海见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正是从大格局谋划,让该院有了“六位一体”的公益履职模式创新,有了“一总部三中心七基地”的发展布局。
浙江是特种设备制造大省,全省有特种设备生产企业2500余家,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约占全国的20%。同时在转型升级中,以航空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也是浙江布局未来的重点,以舟山航空产业园和大江东航空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逐步形成浙江产业新高地。
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特种金属结构材料领域的检测技术能力支撑,浙江省特科院历时7年规划并先后建成了三大国家中心:国家电梯质检中心,检测能力可以覆盖整个电梯全产业链;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开展-196℃深冷、1400℃高温、介质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金属材料性能测试,具备钢铁、铝、铜、钛、镍等多种基体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能力;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拿到了“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检测能力资格证书。
为提升机构服务能力,浙江省特科院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目标盯牢金属焊接和表面处理工艺最好的国家之一——乌克兰,积极与业内国际顶尖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分别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乌材料与焊接技术联合检测实验室、联合研发基地。
正是系统服务产业的大格局观,浙江省特科院把尖山基地建成了集检验检测、产品试验、科研开发、人员培训、数据监测、普法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与科技创新基地。按照“实验室+基地”产业服务格局,近年浙江省特科院在全省范围内的相关产业集群聚集地一共设立7个基地。
大变革带来大提升
浙江省特科院新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引起改革前沿广东省的关注,今年9月8日,广东省副省长陈良贤一行在浙江省副省长刘小涛陪同下,专程到浙江省特科院大江东基地,考察该院机构改革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该院通过自我转型改革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十分赞赏。
回首7年前刚到浙江省特科院的时候,钟海见面临的是诸多事业单位都头痛的共性问题,相对刻板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制约,让单位的公益履职能力和效率难以达到期待要求。
“当时的情况是,担负法定检验的职能能够做到,但是要高水平做好特设安全技术保障、支撑产业发展,还是力有不逮,缺人、缺钱、缺能力。受限于编制,高水平人才引不进来;受限于分配机制,薪资与实际工作量不能匹配,人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受限于自我造血能力,高精尖研究项目财力支撑不行。”
钟海见和班子成员一道反复研究,并在全院发动了改革大讨论,最后形成了“在不增加事业编制和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刀刃向内,创造性地实施‘体制不变、变机制、变职能’的自我转型发展方案”。
这一方案的核心是通过激发人的活力来增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职能的能力,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的肯定,同意在该院开展“事业单位内部综合人事改革试点”。
方案首先明确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单位的公益履职能力,是为了更好担负起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服务特种设备产业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
薪酬按业绩说话。改革建立了以业绩为唯一导向的内部薪资体系和激励机制,明确除院班子薪酬由省局确定外,其余全体人员打破传统固化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在不增加事业编制和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全部按照“用人唯能、任人唯绩”原则,推行同岗同薪(级)、同工同酬。同时实施“能上能下”的人事职称岗位管理机制、业绩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向一线倾斜的薪酬分配管理机制等,破解编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使用的束缚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高水平服务建立自我造血发展机制。把握浙江省政府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和特种设备检验收费试点转为经营性收费的机遇,在完成检验机构法定公益职责的前提下,深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的潜能,严格执行国家及浙江收费规定和事业单位财经管理要求,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构建以增值性公共服务营业收入反哺公益法检业务和事业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
新机制极大地激活了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苦活、累活、难活人人抢着干的积极争先氛围,浙江石化渔山岛项目现场监检需要上海岛住工棚顶骄阳迎寒风,工作期限长,成立24人工作小组的通知发出后,有40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员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战这项又苦又累的监检工作。
新机制吸引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加盟,7年来,该院先后引进博士和博士后13名,硕士及高工78名,让全院硕士和高工以上人才占比达到59.21%。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让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组建起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浙大共建科研实验室、国家电梯产业联盟等高技术平台载体,组织成立了特种设备风险评估及寿命预测、特种设备智能化检测技术与装置等13大创新团队。
技术实力的提升,让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做到把检验保障安全、服务产业、节能环保、职业教育、普法科普、科学研究6个方面融合贯通,真正实现了“六位一体”全方位履行公益职责的模式创新。
向企业、产业、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增值技术服务,让浙江省特科院获得各个方面的肯定,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获得97.8分的高分,同时这些重大项目及非法定业务也让该院年创收额超2亿元,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保障不足的困难,成为该院技术能力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重要财力支撑。
因为改革,形成了人力财力资源,在浙江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科院成立了特种设备“机器人”智能检测技术的研发中心,实施“智慧特检”和“机器人应用”两大战略工程。
这个投资2900多万元“机器人”研发项目经过6年攻坚,目前已经有6个“机器人”检测系统通过了专家验收,尤其是自主研发的“球罐爬壁检验机器人”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在“浙江物产化工”“浙江鸿基”“浙江众立”等省内化工及储运公司得到应用。
“有些特种设备里面有有毒有害物质,人进去十分危险。还有的特种设备上天、入地、下水,人工根本无法检测,‘机器换人’势在必行。现在我们的‘机器人’应用项目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不仅可以在-20℃到65℃的环境下作业,而且效率是人工的2到3倍,具有可靠性高、免跌落等特点。”钟海见介绍说,该研究已申请“机器人”相关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特别让钟海见他们自豪的是,发明专利“聚烯烃管道电熔焊接接头冷焊缺陷的超声检测方法”,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获得了第12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因为改革,浙江省特科院开创了特种设备职业教育先河,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行校合作”共建的全国首家“特种设备学院”,投资1.3亿元购置实训设备400多台套,建成全国最大的电梯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迄今已培训技能人才1.6万多人次。这种“行校合作”的创新模式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国内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领域“产教融合”的典范。
因为改革,让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联合海宁市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普法基地),配置了集普法、科普、体验、娱乐于一体的特种设备普法科普大篷车。目前这个科普基地已经成为国家市场监管科普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和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仅去年一年,基地就接待游客1万余人,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85万人次。
数年改革形成的能力,让浙江省特科院在今年疫情中倾力帮扶企业的行动更见实效。他们出台全力帮扶企业稳发展12大服务举措,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3个,帮扶企业134家次,解决质量技术难题26个,累计为全省2500余家企业减免费用700余万元。克服疫情影响,该院累计完成各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116029台套,检验发现缺陷19244条,出具书面意见书8198份。保障了浙江石化一期项目安全投产,二期项目顺利开工,首次承接葛洲坝电站桥门机的102个项目的检测及评估工作,完成镇海炼化2020年度检修任务,完成全国首台45MPa加氢站用储氢瓶式容器组监督检验。
深化改革再创“红利”
改革的过程充满着艰辛,但改革结出的硕果也让浙江省特科院全体干部职工为自己自豪。
7年改革,带来了浙江省特科院软硬件综合实力大提升,高层次人员从2013年的120人增加到现在的220人,增加率为85%;业务收入也从2013年的1.0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亿元;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原值从2013年底的5400万元增加到了16000万元;院自有房产从2013年底的9383平方米,发展到了如今的63183平方米。
7年来,浙江省特科院成功服务保障了G20峰会、浙江石化、西气东输等重大活动、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连续6年获得考核优秀,并先后获得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质量之光卓越技术机构、全国服务G20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
钟海见认为,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必须心态归零,深化改革再创红利。正是朝着这个新的目标,在更名为“科学研究院”后,浙江省特科院又对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深化改革,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征求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印发《关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事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该院成为全省“新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
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该院先后制定深化综合改革加快事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及院事业发展规划,调整“优服务、严质量、强创新、重人才、争一流”新“十五字”工作方针,明确构建新时期“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自主管理的“新型事业单位”模式,制修订《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等制度20项,优化部门定位分类和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开展年度优秀干部选拔、首批金顶专项人才选拔、青年突出人才评选、特检先锋岗评选等活动,为2.0版改革新时代积蓄新动能。
钟海见说,新时代浙江肩负着“三地一窗口”重要使命,浙江省特科院就是要按照省市场监管局全面实施政治建局、法治立局、科技强局、改革兴局“四大战略”部署,锚定章根明局长提出的“向改革要活力、向技术要地位、向人才要实力、向服务要市场”的工作要求,为市场监管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为协同共治提供更强的力量支撑,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足的创新动能。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