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挖掘新型消费更大增长潜力

2020-10-13 14:29:4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消费旺季,恰逢商务部于9月9日至10月8日期间组织开展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各地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与往年明显不同的是,今年消费旺季的“旺”,很大部分是由新型消费助燃起来的。以上海为例,今年“双节”期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358.6亿元,同比增长15.7%;使用美团App购买服务的人次同比上涨71.4%,团购订单量同比上涨43.5%。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使用预约、订座、共享出行等数字化新服务方式。来自各地各平台的数据显示,新型消费的崛起正成为拉动经济复苏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事实上,目前所见多样式、多业态的新型消费并非近期才出现的新事物,它们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逐渐扩大其影响力。近些年市场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新型消费的内涵基本未变,大体可以这样定义:由数字信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的消费活动。

新型消费并非是网络技术的自然产物,其应时出现并成为市场潮流,真正动力之源是消费需求。关于新型消费,早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中就已经提及。虽然当时并没有使用“新型消费”这个词,但论述不仅概括了新型消费的基本特征,也指出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这个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是消费升级的体现,而消费升级则基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实。

过去民众不富裕的时候,消费能力差,这既决定了消费品质不够高,也决定了消费形式相对简单。企业产品和服务只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谈不上高质量,更谈不上个性化。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兜里有了钱,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企业还提供过去那种低品质的、同质化的产品显然就不行了,只提供简单的产品而缺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和更好体验的消费形式也吃不开了。也正是感觉国内市场产品和服务跟不上趟,前些年有很多消费者把目光转向能够满足他们高品质需求的国外市场,造成消费力大量外流。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当前,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生鲜电商、门店到家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拓展了消费场景;以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则带来全新消费体验;农村电商持续发展推动市场下沉,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纵深和腹地,同时还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

新型消费建立在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关系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之上,不仅使消费变得更人性化和更有效率,还能倒逼企业创新改革,推进产业升级。新型消费迅速渗透入日常生活,大量的消费场景被重塑,消费链条变得越来越短。借助电商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新型消费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挖掘各地产业集群优势,帮助相关企业迅速恢复生产,进而激活全产业链,形成正向反馈,实现供需两旺的良性循环。

新型消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就要求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供给。为适应新型消费,产品要优化,政策同样也要优化;产业要升级,体制机制同样也要升级。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D1693次动车组列车行驶在江苏连 ...

  • 深圳市以“先行示范区”为动力谱写“ ...

  •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建 ...

  • 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行 ...

  •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的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