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高原喜见“寿光绿”

2020-11-04 10:41:03 中国质量报

高原喜见“寿光绿”

——“世界屋脊”上的蔬菜发展奇迹

□ 新华社记者 谢锐佳 张京品 邱丽芳

“那时很多菜村民不认识,当成是喂牲畜的草。西红柿由青变红,村民吓了一跳,跑来问我该怎么办……”提起20年前的趣事,老张哈哈大笑。

老张叫张际明,在西藏教种菜已20年,见证了西藏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

蔬菜,曾长期是西藏的稀罕物。在旧西藏,只有上层贵族少数人才有条件吃。当时,仅拉萨、日喀则等地的个别城镇零星栽培萝卜、土豆等寥寥几个品种。

即使是20多年前,蔬菜在西藏仍严重匮乏,主要靠外运,很多人从内地休假回来都会带蔬菜,拎着蔬菜上飞机是当时进藏航班的一景。那时的西藏,有“菜比肉贵”的说法。

1998年,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白朗县的山东省济南市援藏干部提出,引入山东蔬菜产业的先进技术,在白朗县探索发展高原蔬菜产业。

两年后,张际明等一批蔬菜技术员来到西藏。

“头晕,不愿动,饭也吃不下……”严重的高原反应给老张当头一棒。更难的还在后头。

“刚开始没有电,语言也不通,特别是老百姓对种菜不认可。”老张甚至一度想回家,但不服输的他决定留下,他们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走,手把手教村民育苗、定植……

“赔了算我的,卖了钱是你们的。”老张回忆,“连怎么摆摊卖菜,怎么称菜看准星,都需要现教”。

就这样,老张在当地的徒弟越来越多,白朗蔬菜种植越来越成规模。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白朗县现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正在打造万亩果蔬产业园。

如今,不仅白朗,更偏远的阿里、那曲等地的蔬菜产业发展也欣欣向荣。一些边防哨所都建了日光温室,战士们吃上了水灵灵的蔬菜。

2019年,西藏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6万公顷、产量达97万吨,夏秋主要城镇蔬菜自给率已达85%以上,冬春自给率也有65%左右。

不久前,记者来到日喀则市科技路农贸市场,内地有的蔬菜,这里几乎都能看到,萝卜每公斤4元,西葫芦每公斤3元,圆白菜每公斤2元……普通百姓都能吃上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

“以前村民连内地最常见的黄瓜、西红柿都没见过,更别说吃。现在大家越来越习惯吃蔬菜,吃法也多了。”白朗县彭仓村73岁的老支书边巴顿珠说。当地第一个蔬菜大棚就诞生在他们村,老支书当年师从张际明带头种菜致富,把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

蔬菜品种丰富后,占据西藏百姓餐桌“主打”位置的,不再只是牛羊肉和糌粑。数据显示,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70.6岁,普遍认为,除了医疗条件改善、社保体系完善外,常吃蔬菜及饮食结构的改善功不可没。

边巴顿珠介绍:“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多人,其中一位超过90岁。”

蔬菜产业也是西藏脱贫的重要抓手。仅白朗县,就有4000多人靠果蔬增收实现脱贫。白朗,正成为高原果蔬设施栽培的创新基地和技术输出基地。

节能温室、计算机控制、密植矮化技术……来自山东的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德利带着记者逐个参观温室,兴奋地介绍其独家研究、适合高寒地区的新技术。

“这里没有工业,纯净的空气、土壤、水是难得的好资源,高寒、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在科技的弥补下可转化为发展优势。”孟德利顺手摘下一个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尝尝,我们温室里果蔬的干物质含量高,味道很好”。

“我们想让国内外的人,都有机会吃到雪域高原高品质的果蔬。”孟德利雄心勃勃。

《中国质量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中国设计红星奖(诸暨)产品设计大赛 ...

  • 河北省威县将食用菌培育带动农民增收 ...

  •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 ...

  • 美丽山村开启金秋画卷

  • 福建省龙海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对全市加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