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不管什么产品,若存在安全问题,其市场发展前景就不会乐观。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不断有新能源汽车发生燃烧事故的报道见诸报端,这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一再遭质疑,也正因为如此,其市场成长过程充满艰辛。最近,威马汽车连续发生起火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也再次触发业内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的讨论。
从威马汽车对起火事件的解释,人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的焦点指向。威马方面称,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存起火风险。尽管威马的解释在电池供应商看来有卸责之嫌,但无论是从最近的几起事故,还是从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事故的大数据分析来看,动力电池问题确为一大主因。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累计实施新能源汽车召回141次,召回车辆86.05万辆,其中不少与动力电池相关;今年上半年关于新能源汽车事故的调查数据显示,动力电池故障是起火事件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77%。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从其技术原理和结构上讲,有着相比其他部件更多也更难突破的安全性“障碍”。在锂电池出现之前,车用比较多的铅酸电池容易爆炸,安全性口碑一直不好。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后,技术上进步很多,不仅能量密度大大提高,爆炸的危害系数也降低了,但它的毛病是易燃烧,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障碍”,其实是由一个矛盾转化而来:里程焦虑让提升能量密度成为一种市场导向,但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具有负相关性,即电池能量密度越高安全性越差。目前看来,企业能量密度追求愈发强烈,而提高安全性的解决方案却并不多。而且,现实中许多车企还有一种将动力电池安全性简单化的不良倾向。事实上,电池安全性不只涉及使用环节,还包括电芯制造、电池组集成、电池储存、电池运输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含糊。这就决定了动力电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将动力电池安全性“简单化”,主要不表现在技术上而是表现在心态上。威马汽车分析起火事故原因时所称电池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40%的电池事故是由于制造缺陷所致。其中,制造工艺中常见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把控不严、措施不到位而导致金属粉尘等杂质混入电池,造成内部短路使电池温度升高引起自燃。事实上,确有一些电池生产企业为了满足市场供应量,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技术实力不高的企业为了能够沾到国家新能源补贴的光,也为了让产品更快占领市场,盲目追求高续航里程指标,降低对安全控制的要求,更容易出问题。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并非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而突破它的关键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保证电池产品质量。怎么做?很简单:一是严格执行规范,其中包括执行相关的标准、指标参数等,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杜绝不规范行为;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生产制造,用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动力电池产品的生产一致性,确保产品品质。
当然,通过研发新技术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也很必要。10月中旬,宁德时代宣称正在研发一种新的811三元电池系统,可轻松通过热扩散测试,有望做到“永不起火”。此前,比亚迪也发布“针刺不起火”的刀片电池。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质和品牌影响力,都有较大的助推和支持作用。如果真能在安全性上取得突破,说不定就会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一个新境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曾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处在培育期,杜绝重大安全事故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安全问题是事关新能源发展的生命线。“生命线”的比喻非常恰当,它是一个提醒:安全作为汽车产品的本源属性,绝不能有半点疏忽,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守住安全这条底线。还是那句话:没有安全,新能源汽车就没有未来。
《中国质量报》【车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