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我国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发展需加大计量测试的支撑作用

2020-11-18 10:54:21 中国质量报

让诊断更有效 质控更精确

我国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发展需加大计量测试的支撑作用

□ 本报记者 史玉成 岳 倩

11月10-12日,第三届“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与质控——测量与标准,质量与安全”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和国际计量局联合主办。

药物及诊断试剂的有效性评价和质量的精确控制是目前全球生物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企业研发的重点,也是产品标准化、工程化开发的前提。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普遍认为,推动我国药物及诊断试剂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加大计量测试的重要支撑作用。

产业发展需要计量测试

“2016年和2018年,中国计量院与国际计量局联合主办了两届‘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与质控国际研讨会’,加强了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在化学计量、临床医药计量领域中蛋白和多肽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获得了国内、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除蛋白和多肽外,其他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在质量保证、标准、计量与法规等方面同样存在诸多挑战。为全面促进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的测量及质量控制水平,我们把本次大会的研讨范围扩展为‘药物及诊断试剂’,主题确定为‘测量与标准,质量与安全’”。中国计量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红梅说。

目前,药物及体外诊断(IVD)的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美元,但我国标准和表征技术相对滞后,国产药物及诊断试剂所占市场份额一直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的测量及质量控制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李红梅举例说,“例如多肽类药物,欧盟药典和美国药典对多肽药物中单个相关结构杂质有明确限量要求,报告阈值为0.1%,定性阈值为0.5%,界定阈值为1%,而我国药典对单个杂质则没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虽然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前行,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检验医学超过1000项的检验项目中,能够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的项目不到10%,且主要为小分子化合物;对于蛋白质类大分子,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项目可以溯源到SI单位。

李红梅表示,基于前两届会议的影响力和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通过国际会议交流平台,促进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的测量技术、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水平,正是此次会议的出发点。

计量技术助力产业质量提升

药物及诊断试剂的有效性评价和质量的精确控制是决定产品是否上市的关键,也是政策制定、企业产品开发、用户产品选择的重要依据。在此项工作中,计量测试技术扮演着“工具和眼睛”的重要角色,是助力产业质量提升的基础,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蛋白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蛋白质功能的正确发挥。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蛋白药物以其靶向性、精准性和高效性极大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水平,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确证癌症疾病成为研究新热点,蛋白质准确定量对于肿瘤标志物测定、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质量检验起着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表示,近年来,随着质谱仪技术和分析模式的不断成熟,基于质谱法的定量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据介绍,精确的计量方法可以研制不确定度更小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等领域都起到关键作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有少量蛋白质标准物质研制成功,为蛋白质准确定量提供了标准砝码,提高了蛋白质测量的准确性。

对蛋白质聚集体的测量是评估蛋白药物质量稳定性的关键。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以及用药过程中,蛋白药物可能会产生聚集,导致活性降低甚至产生有害的免疫应答。为了保证产品的均一性,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去除蛋白质药物产品的聚集体。蛋白质聚集体检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依然在0.1-2μm区间存在标准技术空白。由于生物大分子聚集体杂质折射率小、粒径范围宽、浓度波动大,现有技术受限于灵敏度、分辨率或定量能力,难以支撑形成标准和法规。可喜的是,中国计量院李红梅研究员带领的食品药品团队开发的新测量技术填补了0.1-2 μm区间空白,能够为蛋白质类药物有效性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支撑。

先进的化学和生物协同合成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原料可再生等特点,是当前医药化学品制造的发展方向。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提出,化学计量在生物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应用,化学品制造过程的产品质量分析、药物生物学活性测定、均一性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等,均要以化学计量为指导来完成。目前,通过化学合成、生物制造等技术,已经实现了重大疾病治疗药物领域重点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夯实技术基础谋长远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IVD产业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IVD的研发和生产中来。不少企业在产品标准、测量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市场份额逐年显著提高。

“2002年公司创立之初,我们是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小型研发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于2017年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即时检测(POCT)领域的主板上市企业。”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蛋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恩本介绍说。目前,基蛋生物在国内心脏标志物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国内POCT炎症检测试剂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无独有偶,同为IVD企业的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康生物)近年来在参考实验室、产品溯源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产品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向前发展,因此离不开计量溯源。”据美康生物总经理邹继华介绍,参考实验室通过研发具有量值溯源保证的方法,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和联合定值、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在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尤其是在提升产品的测量准确度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目前,美康生物参考实验室建有40余项参考方法。

可贵的是,面对成绩,业内人士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差距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苏恩本表示,就体外诊断行业而言,北美、欧洲等市场发展早、容量大,行业成熟,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国外厂商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他认为,中国企业要沉住气搞研发,攻克技术壁垒,从源头实现自主产品品质的飞跃。邹继华则提出,目前缺少计量溯源源头基准物质,使得公司在建立候选参考方法过程中无法溯源至SI单位,希望中国计量院等计量机构能够研制更多具有溯源性的基标准物质。对此,李红梅表示,面对企业提出的需求,中国计量院将继续大力开展临床诊断基标准物质的研发。虽然我国临床标准物质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充分重视,加大对计量研究工作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加入到计量基础和临床诊断标准化研究中来。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让茶油 ...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竹编加工 ...

  • 国内品牌实体店及百货商场客流量呈回 ...

  • 第14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省 ...

  • 红灯笼照亮致富路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