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产业升级
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蚕茧生丝质量监测新模式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蚕茧生丝质量监测是纤监系统机构改革后面临的全新课题,是在履行公证检验职能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的一种新定位、新思路,旨在通过新的管理方式服务茧丝质量整体水平提升、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确定在山东省域开展试点,该中心将利用2020到2021两年时间,探索新型监测方法,研究构建蚕茧生丝质量监测工作体系,为全国蚕茧生丝质量监测工作的全面实施提供示范。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制定了《山东省2020年度蚕茧生丝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了相关工作。该中心积极围绕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紧扣产业链桑、蚕、茧、丝各环节,坚持走访调研、抽样检验、实地监测等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茧丝质量监测工作得到了行业广泛认可,企业参与积极性高,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行业发展整体向好。
坚持目标导向,高起点制定全链条的监测方案。该中心将监测试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攻坚年”攻坚事项,成立蚕茧生丝质量监测工作专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使命感研究蚕茧生丝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组织推进事宜。制定了覆盖桑、蚕、茧、丝等全链条的质量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思想和目标,经与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沟通交流,科学设置监测环节、内容、指标和重点,细化试点工作的时间进度表。
坚持“一线工作法”,重调研寻路径。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找准质量突破口,优化监测着力点,分产区到桑园地头、农户家中等开展春蚕养殖、桑树种植品种及种植面积情况调查,收集产业链最基础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实地走访养蚕大棚,向养蚕大户了解簇中质量管理,现场查看蚕茧产品,切实感受到簇中管理差异对蚕茧质量的影响。在鲜茧收购时节,该中心工作人员到现场采样测试,用监测数据客观研判质量状况。在缫丝车间一线,工作人员向专家请教生丝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实地察看夏茧收购加工、标准化蚕桑示范园运行情况,了解茧丝产业发展状况、“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前景及存在的困难,不断探索监测思路方法,强化技术指导帮扶。
坚持创新与常规相结合,稳步推进各项监测。该中心通过开展春季鲜茧质量监测,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抽样检验,重点开展关键点监测,选取日照、泰安等重点产区,连续开展春夏秋三季蚕茧不同簇中管理方式导致鲜茧、干茧质量差异的监测,开展同一品种桑树饲养不同品种蚕、不同品种桑树饲养同一品种蚕所对应蚕茧的质量状况监测。该中心坚持茧丝公证检验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通过公证检验掌握部分产区干茧及生丝质量情况,完成干茧公检120批次、生丝公检200批次。深入分析研判公检数据,为企业量身定制质量统计分析,查找产品质量波动原因,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必要时提出风险预警,引导企业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意识,促进茧丝产品质量提高。
“茧丝绸产业是山东省传统的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东省是优质茧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省份,具备了蚕种繁育、植桑养蚕、收烘加工、缫丝绢纺、丝织印染、丝绸服装、出口贸易等完整产业链。”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创造的“龙头加工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模式被国务院推广。在山东省部分地区,发展桑蚕业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下一步,山东省蚕茧生丝质量监测试点工作将以质量监测为着力点,通过质量调查、公证检验、研究监测、风险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编织质量监测网络,关注行业各环节的发展态势、产业布局、市场环境变化等各种信息,开拓创新,为行业发挥好“数据库”和“智囊团”的角色作用,促进区域蚕茧生丝质量提升,用两年的时间为全国蚕茧生丝质量监测工作的全面实施提供示范。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