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十三五”时期我国计量工作巡礼

2020-12-04 10:52:44 中国质量报

砥砺奋进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国计量工作巡礼

□ 本报记者 史玉成 张文礼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建成182项国家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9万余项,国家标准物质1.2万余项;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1678项,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一;形成以1853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为主体、2700余项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为补充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65份计量合作协议,我国代表当选多个国际和区域性计量组织重要职务;疫情期间开展计量技术服务237.6万余次,为企业减免检定校准费用12.2亿元,研制25种国家标准物质……

“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计量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计量科技基础不断夯实、量传溯源体系持续完善、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极大提升、计量监督管理有效加强,奋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交出了一份有分量、重数量、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计量答卷。

5年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计量基础更加坚实。一是积极推进计量科技创新,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规范管理。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计量基准182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9万余项,国家标准物质1.2万余项。全国依法设置计量检定机构2121个,依法授权计量检定机构897个。研制的3500万年不差一秒的新一代国家秒长基准,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独立时间频率基准的国家。二是不断完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形成了以1853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为主体、2700余项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为补充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三是推动计量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计量支撑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四是深入研究国际单位制(SI)量子化变革,编制国际单位制手册(第9版),开展量和单位标准研究。

5年来,始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计量支撑不断强化。一是不断加强对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规范、创新发展的引导,积极推动计量技术机构提升计量检定校准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能力。二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建设“计量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开通“中小企业计量技术咨询直通车”,上线运行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及小程序,开展计量精准施“测”服务。三是加强对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促进计量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批准筹建了35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成立了20个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研制了13.9万套计量测试设备,申请专利2259项,起草各类标准、技术规范2152项,帮助企业节约成本43.3亿元。四是不断推进能源资源计量工作,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目前共成立29家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完成220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数据的在线采集上传。

5年来,始终坚持保障民生,计量法制监督不断强化。一是加强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年均发放国内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万余张,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50余张,年均强检计量标准器具300余万台件,用于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计量器具7000余万台件。二是加强民用“三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方面的计量监管。研究开展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及应用试点,开展电能表状态评价及更换试点工作,计量服务民生水平有力提升。

5年来,始终坚持深化改革,计量发展法制体制不断健全。一是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推进计量立法,《计量法(修订稿送审稿)》已上报司法部;对现行计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完成修订《计量基准管理办法》等9部计量规章,研究推进构建计量校准管理体系,促进计量校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持续加大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核发等多项审批事项;扎实推进强检制度改革,动态调整《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推进总局受理的计量行政审批全流程在线办理;推进“证照分离”制度改革,实现零证明事项,推动无需现场考核的事项实现“零跑腿”;优化规范国家标准物质管理,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加强计量标准考核改革。三是不断深化计量比对改革,推动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化、计量比对效益最大化。四是指导地方开展计量单位使用情况“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

5年来,始终坚持强基固本,计量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不断推进计量战略研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计量智库建设,大力推进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工作。二是不断加强计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委员会建设。已建立57个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注册计量师注册获证人员达到2.6万人。三是弘扬计量文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计量科普,举办世界计量日专题活动,组织制作出版计量科普宣传资料;在全国推广应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系统,上线运行计量业务数据可视化系统。

5年来,始终坚持开放合作,计量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是发布实施《“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65份计量合作协议,和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计量磋商与合作机制。二是推进实施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OIML-CS)制度,不断扩大互认范围,促进计量器具国际贸易公平便利。三是推动计量技术规则协调一致,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计量规范制修订工作,我国代表当选多个国际和区域性计量组织重要职务,在重要国际计量规范和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全力战“疫”彰显担当,交出了满意的计量答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共组织各级计量机构出动人员81万余人次,检定校准温度计量器具及其他医用计量器具261.9万余台件,服务医疗卫生单位、复工复产企业等111.4万余家,为复工复产企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1854万余台件。中国计量院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等25种国家标准物质,成功获得新冠病毒核酸和单抗测量两项国际计量比对联合主导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计量人用过硬的素质、精准的数据和优质的服务彰显了使命担当,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计量答卷。

即将迈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计量工作和计量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牢记使命责任、强化履职担当,持续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计量基础、作出计量贡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负责人解读《报告 ...

  •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 ...

  • 汽车市场正在逐步复苏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周 ...

  • 河南省“洛阳市第十一届红薯擂台赛暨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