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国际论坛热议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进报废汽车综合利用备受关注
□ 本报记者 丁 莹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0年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国际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当前,由于报废汽车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所引发的一些安全、环境问题,对汽车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已进入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期,面临行业下行压力大、整车及动力蓄电池双双迎来报废潮等多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回收、再利用加工体系,保障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及行业关注的焦点。
吴志新说,目前,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推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汽车行业在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有害物质减量化和可回收利用水平提升取得长足进步。2019年,行业整车铅平均使用量(不含蓄电池)降到了116克/车,与2015年比较,削减了2000余吨铅的使用;97.3%的产品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已经达到欧盟管理要求。同时,积极构建多维度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发布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行业白皮书、管理工作简报等,引导市场和社会舆论关注;另一方面,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政策研究及管理实施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10余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政策规范文件,初步构建了“顶层制度-溯源管理-行业规范-试点示范-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建立了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机制,以试点工作为先导,推动地方探索多样化回收利用模式。目前,溯源平台累计采集了45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数据,160余家企业建设的8900余个回收服务网点已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另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探索合作建立“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型商业化模式,行业发展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推行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初步构建了以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EPR管理模式,研究制定了《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企业评价指标和方法》,为推动开展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透露,截至今年9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7亿辆,汽车报废量逐年攀升,其中2019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超过195万辆。基于此,推进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对汽车工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10月底,8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传溯源信息933万余条,166家相关企业在全国建设回收服务网点8943个,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健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报废车辆通过非法途径再次进入市场、回收拆解产物非法丢弃填埋等现象。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表示,报废汽车回收是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终点,也是循环利用的起点,畅通汽车报废回收渠道,对置换新车消费空间,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启动成立了汽车生产者责任组织(以下简称汽车PRO组织)。汽车PRO组织将致力于促进汽车生产、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零部件再制造、废旧材料再加工、再生材料循环利用等全产业链相关主体共同打造报废汽车联合回收模式,建立汽车生产端和回收利用端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履行资源环境责任,助力提升我国汽车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资源环境效益。
本次论坛以“资源综合利用助力汽车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主办。来自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及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代表,共同探讨汽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之路,谋划产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引领全球后疫情时期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