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最后一公里”
福建南平市以“三大创新”激发“绿色活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陈 谦 李 静 江 岱
福建南平,是南宋朱熹集理学思想之大成所在地,其哲理咏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至今仍广为传诵。新时代,南平人敢闯善思,用机制“活水”为绿色发展注入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南平样板”。
近年来,南平市创新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项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武夷品牌”
“目前,我们从传统特色名优农副产品入手,探索‘1+N’母子品牌运作模式,以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业、旅游、文创、生物等产业整体‘武夷品牌’建设。”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武夷品牌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其勇如此介绍当地从生态产品到品牌优势的价值实现路径。
南平市率先在全国设区市层面编制武夷品牌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从准入条件、准入范围、品质管控、退出程序等方面对品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规范。
“笋竹产品市场已从区域走向全国,求购和咨询电话也多了起来。”福建明良食品公司负责人黄良富对初级农产品走深加工、品牌化运作坚信不疑。
随着“南平笋竹”品牌的广泛传播,今年当地竹笋价扬货俏,鲜笋和笋干价格从原来每公斤2.36元、51.8元,分别涨至3.2元、67.3元,涨幅高达36%和30%。
无独有偶,建阳桔柚价格从每公斤10元增长到18元;顺昌芦柑价格增长了2/3;浦城武夷山水优质稻米每公斤10元,比一般大米高出150%,带动了1.2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有政府主导、企业主营、部门参与,南平市试水品牌建设工程呈现吹糠见米之成效。”南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品牌引导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从分散无序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升级,以市场配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流向品牌企业,以品牌建设倒逼企业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品质上乘的农产品,从而做大做强产业。
建设“生态银行”
“借助‘森林生态银行’,顺昌县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南平市顺昌县邹瑜副县长谈及“生态银行”模式在顺昌县探索与实践的成效时,不断强调的是“点绿成金”。
截至目前,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57笔2.12亿元,林地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实现了森林生态“颜值”、林业发展“素质”、林农生活“品质”三提升。
顺昌县的“点绿成金”,只是南平市建设“生态银行”的侧影之一。
据介绍,南平市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模式,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促进优质发展资源集中集聚,助力生态产品价值量化变现。同时,通过“一张图”,理清自然资源家底;“一流转”,集中产包碎片化资源;“一平台”,提升优质资源利用率;“一机制”,引进社会化资本,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
目前,南平已探索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延平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多种模式。
发展“水美经济”
“水安为先、因水而美、由美而富、富而文明。南平率先登高一呼,发展水美经济,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得到了金山银山,是生态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非常具有前瞻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如此评价南平“水美经济”。
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印证了王浩的判断。
浦城以水美项目为水生态纽带,构筑水美经济体系,吸引碧桂园、圣农集团等投资兴业,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土地价值,推动城乡融合。
截至目前,南平依托“水美城市”建设,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带动沿岸商住地块增值。近年来,南平约收储1146.67公顷土地,盘活约444公顷土地,引进30多个项目。同时,围绕七大绿色产业,策划生成150个水缘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00多亿元。
“水美经济”不仅带来城市变化,更带动了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朱其勇介绍,通过多业融合、合理共推,融合新技术,发掘新动力,探索新模式,拓展新业态,南平最终形成以溪为带、以山为园、以镇为居、以养为魂、以绿兴业、以特富民的健康养生新产业。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