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深圳个人信用征信报告上线

2021-01-06 10:21:35 中国质量报

深圳个人信用征信报告上线

开启“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 刘 强 本报记者 傅江平

近日,深圳市举行个人公共信用报告上线暨信用共建集中签约仪式。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与前海管理局、建设银行、百行征信等7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坚持把信用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用监管机制改革,着力健全信用应用机制,持续深化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特区信用立法、政务诚信实施意见、信用修复工作指引等法规制度逐步健全,着力提升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力度;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形成,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归集涉及全市商事主体及个人的数据16亿条,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查询、一体化建设、一张网惩戒”;信用应用生态显著增强,信用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多元化信用产品和增值创新服务不断涌现,推广“信易贷”“深信贷”项目,为全市51.9万户企业提供服务,贷款金额超265亿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信用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市场监管高效开展,更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此次个人公共信用报告上线,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征信查询需求,是深圳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民生工程,标志着深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从企业信用扩展到个人信用领域,信用惠民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升、迈上了新台阶。

深圳市个人公共信用报告,是在对比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及征信业、金融行业的经验,结合深圳市实践,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之后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深圳特色”。一是信息更完整。报告涵盖个人在公安、社保、教育、税务、金融等多方面与信用相关的信息,分10大类28小类共269项内容,信息分类更为科学,便于个人“一站式”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二是适用更广泛。凡深圳户籍或办理了深圳居住证、在深圳购买社保的年满18周岁以上的市民,都可以查询本人的公共信用报告。三是数据更安全。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有关规定,信息需要本人授权才可调用,报告只能由本人查询。四是查询更便捷。开通了“线上+线下”全方位查询通道,线上有“一网三端”(“一网”即深圳信用网,“三端”即i深圳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4种查询渠道,不熟悉电脑和手机操作的市民,还可以在深圳市公共信用中心服务窗口获取报告。个人公共信用报告将成为信用经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经济身份证”,成为信用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要素。

上线个人公共信用报告,将开启深圳市全面推进“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建设的新篇章。开展区域间、行业间“1+7”(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与前海管理局、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百行征信、微众信科、高新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信用共建合作,是深圳市信息共享和信用创新应用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合作单位涵盖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征信服务机构、投资担保机构,信用信息共享合作覆盖面更广、更具代表性,有利于整合信用信息资源优势,拓宽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合作渠道,共同防控风险;有利于实现普惠信用产品多元化,推广“信易贷”在内的更多惠民惠企信用应用场景落地;有利于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圳市将以此次信用共建合作签约仪式为起点,推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重视信用工作,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信用服务机构参与信用共建合作。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紧抓“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着眼长远、改革创新、不辱使命,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目标,围绕“四个着力”全面推进信用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高信用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推进特区信用条例立法,完善配套制度保障。二是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大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三是着力推进信用惠企惠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公共信用报告服务功能,构建“信用+”应用体系,发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四是着力培育信用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信用服务机构加大信用信息开放力度,加强信用智库建设,引导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用信”推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实现新年经济开 ...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普 ...

  • ​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实施“一村一品 ...

  •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工厂新年上班第一天 ...

  • 贵州省黔西县协和镇以“企业+合作社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