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让人们感受到了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走近现实生活的脚步。
《规范》编制说明里有这样一段话:“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试车’‘车辆性能试验’的概念和范畴。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是在上路前其车辆本身已完成了需要完成的车辆性能、可靠性、耐久性等试验之后,对实际交通状况进行适应性匹配的过程,是一种用实际路况完善自动驾驶系统标定的过程;而示范应用是在有充分的道路测试后对于即将进入产品化车辆的进一步验证。”不管是“对实际交通状况进行适应性匹配”,还是“即将进入产品化车辆的验证”,这样的表述都释放了智能网联汽车“很快就会上路应用”的信号。
让人充满期待的智能网联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其实,这种汽车在外形上与传统汽车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只在于“智能”和“网联”为汽车增加了内涵——这种汽车可以理解为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车联网”的概念早在10年前就有了,那时候主要是指车载信息娱乐服务,尽管简单粗糙,但也迈出了汽车智能化的第一步。到2016年,以行车安全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技术路线成为主流。2019年之后,5G网络技术成熟并开始商用,这为汽车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力支撑。而自动驾驶借助5G技术向更高级别跃升,仿佛是在给汽车装“大脑”,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革命。现在,经过10年摸索,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产业前景也愈发明朗。
我国政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除文首提到的《规范》,我国政府还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2020年11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发布,提出到2025年,L2级和L3级新车占比要达到50%,到2030年要超过70%。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政策支持之外,智能网联汽车试验性的“上路”早就开始了。资料显示,近3年来,全国有近30个省(区、市)发布道路测试实施细则,全国各地指定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用的路段里程超过2800公里,16个省22个城市建设了30个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全国20个城市向70家企业累计发放超过430张路测牌照,测试车辆总数超过500辆。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脚步近了,但支持其走得更稳更快更远的路还没有铺设好,需要在软硬件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目前看,最显著的一块短板,是关键技术掌控能力不足。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核心电子元件,车载智能化软硬件平台,智能感知部件,先进能源动力平台,车载通信系统等方面,与发达汽车市场和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下大气力搞好研发攻关,提高技术实力。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及配套体系,加快传统汽车设计制造与新技术融合,加强智能交通统筹规划等。
《中国质量报》【车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