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张 岗
“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这一常见表述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数字化技术并未做到普惠,有些人从中得到的便利很少,有的人甚至只得到不便。比如老年人群体。
出门旅行不会网上订票,想跟孩子视频通话不会用微信,下楼取个快递不会解锁智能快递箱……不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些尴尬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老年人不会注册、使用健康码,进出小区、到商场购物等都受到影响,正常生活被打乱,更加凸显出数字化技术对他们的不友好。
有人打比方,在数字化时代,如果说青年人是引领潮流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那么老年人则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作为“数字难民”,老年人的“难”可以从使用智能手机一事看出来:没有智能手机,不能用;有手机但其功能复杂,不会用;会了一些功能但怕用出事,不敢用;智能手机用不了反倒觉得是累赘,不想用。
本来上了岁数,与社会不同程度脱节,面临“代际鸿沟”,如今被数字技术阻隔,老年人又遭遇“数字鸿沟”。事实上,“数字鸿沟”带来的问题不只是让老年人生活不方便。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会引发数字贫困。当某个空间或人群在数字信息供给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数字信息应用能力上分别或同时为低水平,即可认为处于数字贫困状态。数字贫困是知识贫困或信息贫困的重要分支。“数字鸿沟”造成部分人群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会被部分剥夺,而且其获取社会财富的能力和机会也会降低,由此严重弱化该群体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在巨量的老年人口面前横亘一条“数字鸿沟”,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而想办法让老年人跨越这条“数字鸿沟”,让他们也能够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意义重大而深远。
正是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对“数字鸿沟”问题极为重视。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几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非常详细具体的举措要求。
《方案》一经发布,即获广泛点赞,并引发全社会更多思考:数字化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有分析认为,“数字鸿沟”实质上是经济鸿沟的产物。数字化时代,各种产品及服务多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群体,形成以年轻人主导话语权的互联网舆论环境,这导致了老年人真实的数字生活需求常常被误读。就目前市场看,适合老年人用的智能手机乏善可陈,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适老特征和质量水平不足。
基于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适老产品设计、研发、检测、认证能力;一方面要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改造专项行动,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新闻媒体、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等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其实没那么难。只要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标准,行业市场加强产业协同,社会各方重视参与,构建起健康的商业生态与造血机制,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银发经济”生态,让“夕阳”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事业。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