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俗话说,糊涂做人,明白做事。这是一种人生哲学。事由人做,但人由事定,因而做事是第一位的。令人遗憾的是,两者的关系常常被搞反,成了“做人精明,做事糊涂”。按这种错位的人生哲学行世,会带来很多问题。
其实,所谓“精明”,不过是为了一个“利”字,而所谓的“糊涂”,就是故意装作不知“义”为何物。不久前,广州市消委会、佛山市消委会和澳门消委会委托第三方对40个品牌的40款老人鞋产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9款老人鞋未能通过所有的安全指标测试。其中一款样品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联苯胺严重超标。老人鞋生产经营厂商善打亲情牌、孝心牌,以此抓住老人们的心,并提高产品身价。这一点他们非常明白,但要问自家的产品好不好,产品质量过不过关,就要装糊涂了。做企业如做人。只为眼前的一点小利而弄虚作假,这糊涂装得了一时,却装不了一世。一旦被识破,企业离关门就不远了。
故意把事情做不明白的,还有一些教育培训等预付式消费企业。中消协的消息显示,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业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企业营收降低、客流量减少,教育培训、运动健身等领域受影响尤为严重,各地不断有商家关门停业的报道。由于此类机构多采取预付式消费经营模式,其关门停业往往意味着消费者预付的资金拿不回来,消费纠纷因此显著增多。更为恶劣的是,有些无良商家明知自家经营困难将要关门,但还在搞促销圈钱,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此类问题在预付式消费领域已经存在很久,但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如果说教育培训、运动健身等经营者是装糊涂,那么长期治理不好该领域的问题,则是真糊涂。显然,要想让企业商家不敢装糊涂蒙人,首先相关监管部门得把政策法规整明白。其实,预付式消费领域的问题不难解决,只要让企业商家在开业之初即交出一定数额的“预付”保证金即可。
政策法规搞明白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让包括企业、消费者等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搞明白。若他们不明白,问题仍会出现。比如,有媒体报道某企业采购大量明胶,将其添加在所生产的一些产品中,引起了社会关注。许多消费者一听“明胶”二字就非常紧张,容易将其与“非法添加”“有害健康”等字眼联系起来。这可能是受曾经被热炒的有关明胶的负面事件影响产生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事实上,按国家规定,食用明胶安全无害,在一些食品中是可以适量添加的。一些媒体和消费者对明胶一惊一乍,这是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的又一个例证。而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看上去是社会上一些人没搞明白,对其存在误读,实质上却是相关部门宣传没做到位,在引导消费、塑造良好消费环境方面有所疏忽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上“一惊一乍”,并不是其真的就在某些事情上拎不清,而是太过急功近利而被“利”遮住眼,看事看走眼。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酒类、食用油、调味品、餐饮食品等8类食品968批次样品进行抽检,结果显示,有18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包括一批次标称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怀柔酿造厂生产的干酱产品。但通报指出,经市场监管部门核实,该不合格样品并非六必居生产,而是假冒产品。不过,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并未细读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全文,而是断章取义,偏偏把知名度较高的六必居拿出来做标题,称这家企业“产品不合格”,被市场监管部门“点名”。很显然,这家媒体是“标题党”的推崇者,同时也是它的受害者。
事在人为。不管是企业、消费者还是政府部门,明白做事,事并不难,关键就看做事的人怎么“为”、以什么态度“为”了。
《中国质量报》【消费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