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性”促销不应成为生财之道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查封两家“清仓大甩卖”店铺登上热搜
□ 本报记者 傅江平
“合同到期,清仓大甩卖,全场所有商品只卖两块,买啥都两块。随便挑,随便选,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你也买不了上当……”这样的促销宣传,是不是觉得很耳熟?
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网民反映而迅速对两家“清仓大甩卖”店铺进行查封一事登上热搜。不少网民在“吃瓜”的同时,均吃惊表示,没想到这类经常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是违法行为。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执法中发现,该两家店铺不仅涉嫌无照经营,还因为虚假捏造“合同到期”而进行产品促销,因而涉嫌消费欺诈。
据了解,“清仓大甩卖”本是指商家把库存的商品通过让利、打折等方式,把积压在仓库里的商品进行清仓处理。这不仅能让顾客从“清仓大甩卖”中获得实惠,也有利于商家脱销积压库存,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共赢买卖。但是,也由此产生了一种不良现象,有的不法商家借“清仓大甩卖”“合同到期大清仓”等名义,以“亏本大甩卖、放血价、跳楼价”等为噱头,欺骗消费者信任以达到商品促销的目的。此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市场秩序。
近年来,包括深圳、武汉、北京、兰州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均采取了多次行动,打击此类违法违规行为。不少地区也呼吁消费者参与监督,建立共建共管共治的市场监管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假清仓”“假甩卖”的事件却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三四线城市等,这种现象更是泛滥。
“不少消费者误认为,既然店家打算关门歇业,商品就得尽快脱手,打折甚至亏本处理的确可能。但如果真的这么想,那就中了商家的圈套。”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最后几天”,往往没有一个尽头,不少店铺的“最后几天”甚至持续一年半载都还没结束。而所谓的“清仓大甩卖”,也有清不完的仓、甩不完的商品。
“这类店铺一般都开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老旧车站等位置,不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灵活性,也处在监管较为薄弱的区域。”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正在加大监管巡查力度,协调多部门联动开展排查整治,切实维护深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有业内专家表示,此类行为属于明显违法行为,定性容易,取证也不难。在处罚额度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执法的操作性较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执法、全面打击。上述专家表示,在强化执法的同时,应该在鼓励消费者参与执法上加大力度。就目前而言,很多消费者都有维权的意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假清仓”“假甩卖”是违法行为。因此,应该在消费端强化教育宣传,让“假清仓”“假甩卖”的违法行为不仅暴露在消费者的眼前,还要“暴露”在消费者的意识中。在此基础上,完善消费投诉举报体系,不仅要让消费者拥有更多投诉举报的渠道,更要让消费者方便投诉和举报,比如,在店铺放置投诉举报的二维码等。对于提供有效线索的,则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此才能形成以消费促进市场升级的良性循环。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