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 鹤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一句科幻常用梗,意思是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借科学之名强行大开脑洞(蒙混过关)。
近年来,标称“量子护肤”“量子面膜”的产品开始浮出水面,这些产品中博人眼球的“量子”真的靠谱吗?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在央视“两会夜话”栏目中当场打假,直言带“量子”的护肤品肯定不好,仅仅是因为“量子比较时髦,大家都喜欢挂个名”而已。
事实上,不只是护肤产品喜欢挂“量子”的旗号,这一概念已套用到多种日常用品中。一些网购平台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量子”产品,在无良商家的吹嘘之下,无论什么产品,但凡加上“量子”二字,马上变得神奇又神秘起来。量子水杯、量子鞋垫、量子磁力假睫毛、量子老花镜,就连袜子都是集科技能量芯片和负氧离子于一身的,还有不少量子保健产品,有的甚至用“量子医学”来拉大旗作虎皮。产品评论区,还有不少给出好评的。
在线下商店,也有不少消费者为“量子”产品交了“智商税”。
去年某教育培训机构宣称,能运用“量子波动速读”这项技能,让学生用5分钟看完10万字左右的书籍。匪夷所思的是,这波神乎其神的操作一时间受到很多家长追捧。
“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就能让很多病快速好起来,就连心脏病、肾衰竭、癌症等很难治的病也都能快速好起来。”这是去年年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揭秘“量子医学产品”节目中报道的案例,重庆的李女士称,当地某电子商务公司这样的推销骗光了她的退休金。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这些领域,量子技术暂时还没有与日用品扯上关系。然而,从早前的“纳米拖鞋”“强离子排毒仪”到现在的“量子”产品,这些用“高科技”概念包装营销的现象从未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花样迭出。
此类骗局之所以层出不穷,与公众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有很大关系。公众对量子科技不了解,甄别能力不高,容易受到“伪科学”的蛊惑。相关部门要加强科普,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布权威的量子科研资讯和科普文章、漫画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让公众了解最新科学进展,防止受到网上谣言的蒙骗。
终结“量子”产品骗局,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让“伪科技”产品再无立锥之地。对“伪科技”欺诈行为露头就打,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要督促电商平台严格把关,将涉嫌虚假宣传的“量子”产品一律下架,从源头净化市场环境;要开展线上线下“飞检”活动并增加频次,防止不法商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