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期盼已久的管理制度,将对该行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其他国家尚未见到类似的管理制度,《暂行办法》的出台也给全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树立了示范。
根据联合国环境国际资源小组发布的《重新定义价值-制造业革命:循环经济中的再制造、翻新、维修和直接再利用》报告,再制造可节省80%~98%的新材料,还有助于将某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79%~99%,具有极大的潜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消减。显而易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是汽车行业减少碳排放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为汽车回收和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不过,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了解,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占到汽车后市场近50%的份额,而我国却连3%都不到。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市场发展不充分、不规范。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技术能力落后、生产环境差、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都影响了再制造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培育。而且,过去我国汽车回收再制造行业实行“先证后照”审批模式,并严控企业数量,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在认定资质稀缺的情况下,那些取得认定资质的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技术升级改造动力不足,企业拆解及再制造设施落后,环保水平整体偏低。
比起技术水平,更大的问题还在社会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认知不足。业内人士表示,在汽车成熟市场,消费者认为再制造产品与新件具有相同的品质,接受度高,而我国消费者普遍认为再制造是“二手货”,接受度低。国外再制造产品可用于保修期内的零件更换,而在我国,目前再制造产品还很少用于保修期内的零件更换。不仅消费者,许多制造企业对发展再制造产业也存在错误认识。有的企业认为,再制造产品会影响其新产品的市场,没有看到再制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再制造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然,这种社会认知度低的状况既与政府对再制造业正面宣传不足有关,也与一些政策本身存在导向偏差有关。比如,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按照我国关于报废车辆管理规定要求,报废汽车经拆解后可二次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一般车体按照废钢市场回收价格出售,轮胎、座椅、汽车零配件等其他部分能否出售则要看市场还有没有需求。这种政策释放出政府不重视报废汽车二次利用的信息,会让很多车主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报废回收车辆缺乏积极性。直到后来国家政策导向作出重大调整(标志事件是2019年6月《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五大总成”不再被强制报废,允许以再制造形式加以循环利用),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不利局面。
现在,《暂行办法》的出台,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和规范,站位更高,影响将更深远。据了解,《暂行办法》不仅详细规定了再制造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且为了规范管理,鼓励企业申请第三方再制造质量体系认证,对认证企业的资质作出规定。同时,还明确了再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些细则和相关企业的责任义务,并提出了规范发展方向。这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有人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开启汽车生命“第二春”。可以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出台实施和相关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整个市场对再制造产品认可度和接受度会不断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发展的春天也将到来。
《中国质量报》【车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