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迎接“双碳”挑战
——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展示高效绿色发展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企业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
“十四五”时期也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作为行业知名企业,如何积极作为,展现责任担当,近日,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连心)董事长刘兴旭诠释了企业的绿色发展观。
坚持绿色发展
努力创造最大化社会价值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指引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心连心理应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努力用最少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转变发展方式,适时调整发展升级路线图,延链、补链、强链,开发新科技产品。
从具体措施看,一是少排放。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加快企业产业升级和绿色改造。心连心采用行业先进的水煤浆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扩大生产效益,煤炭转化效率从84%提升至99.7%以上。心连心综合能耗在全国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企业中排名领先,连续10年荣获“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合成氨)”。
二是严治理。心连心在十几年前就坚持高标准、高投入的原则做环保。一方面是制定了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比行业准入标准还要降低30%到50%,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十三五”以来,心连心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60%以上。另一方面每年投入1~2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主动参与行业排放标准制定。2018年,心连心的新乡和新疆公司被工信部列入第三批绿色工厂公示名单。
三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心连心将氮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重新加工再利用,做成食品级二氧化碳和特种气体,每年可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将甲烷等可燃气体加工成液化天然气进行销售,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将废渣全部进行煤灰炉渣深加工,可作为水泥辅料销售,变成新型建材,实现固体废物的全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排放,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加强科技创新
研发高效环境友好型肥料
“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心连心一直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绿色农业不是不用化肥,而是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早在十几年前,心连心就开始研究土壤和作物营养,通过科技创新,加强高效、环境友好型肥料的创新研发。
心连心自主研发的水触膜控失肥,与普通尿素相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近20%,与巴斯夫合作开发的超控士高效尿素,氨挥发抑制率达到50%以上,既减少了化肥损失,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心连心积极参与农业科研课题的相关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田间跟踪实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用肥量和氨排放分别减少28%和47.8%的前提下,心连心超控士肥料仍使每亩增产9%。
针对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不高等农业问题,心连心主动研发腐植酸系列产品。腐植酸是大自然经过上亿年地质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腐植酸肥料有利于土壤修复、提升作物品质和环境保护。2017年,心连心战略整合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龙头企业,整合国内外行业、企业的科研资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以“减肥、增效、提质”为目标,加强腐植酸尿素、复合肥、特肥等系列产品研发。
此外,心连心还大力发展车用尿素,建有从生产到灌装的全流程车用尿素溶液加工基地。目前,心连心已经率先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车用尿素生产线。2018年至2020年,累计销售323万吨,间接减排氮氧化物约236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提前布局节能减排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心连心坚持提前做环保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新技术应用等层面,走出了一条有心连心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节能技术方面,树立起“行业内所有实用的先进技术,心连心都得有”的标准。一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实行公司、分厂和车间三级能源管理体系,注重能源的系统和过程管理。发挥公共资源互补的园区优势,实施多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企业资源互补互调,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二是建设研发大平台。心连心已拥有了中国氮肥工业(心连心)技术研究中心、氮肥高效利用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并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实施、生产系统技术攻关三级研发体系,通过技术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助推技术研发和量产转化,为节能减排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保障。
多年来,心连心始终坚持“总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方针,以实现能源利用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链条绿色化、排放绿色化的绿色发展目标。
作为大型化肥企业,心连心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从三方面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大节能降碳新技术应用,创新引入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公司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筹建光伏发电项目,提高清洁电力使用比例;三是采用绿色新工艺,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实现一头多尾生产模式。
(广告)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