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刑事判决书引起社会关注。该文书显示,三只松鼠前高管蒋某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司废旧纸箱占为己有并出售,在18个月时间里非法获利68.4万元。该案最大的关注点并非蒋某的职务侵占行为,而是废旧纸箱——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废旧纸箱2元/公斤的回收价格计算,蒋某18个月里共卖掉342吨纸箱,合计每月19吨。网友惊呼:该公司过度包装问题是有多严重!
过度包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能引起关注,一点也不意外。事实上,过度包装一直是媒体报道常规重点题材之一,而且社会上也不缺少促成舆论焦点的新闻由头。比如,前不久,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进行专项抽查,结果显示,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特别是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
就像人要穿衣服,商品也需要包装。商品从工厂生产线下来,还要经过仓储、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商品难免被磕碰或遭遇恶劣天气,这就需要包装提供保护。此外,包装还具有识别、美化、宣传等附加功能,企业商家可借助包装展示商品价值,有效促进销售。从消费者角度看,商品的品质、等级等往往难以通过商品本身进行判断,而商品包装则包含很多有用信息,可以帮助其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其购买行为。显然,包装本身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商品的必需。
不过,万事皆有度,包装也不能超越其原本的市场定位,而走向其价值的反面。基于包装具有展示价值、引导购买的功能,许多企业商家为了获得更多溢价,便在包装上作文章,极力提高其“颜值”。一瓶几十元的红酒,配上镀金木箱(成本也只有几十元),就可以标价几百元。同样的茶叶,散装售价300元/500克,简装售价600元/500克,而精装之后售价就升至1200元/500克。然而,包装的价值依存于商品,一旦离开商品,再豪华的包装也就失去原本的功能价值,成为垃圾。
有调查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体积则占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每年包装废弃物总量达1.5亿吨,其中70%以上是由过度包装造成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过度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过度包装之害并不止于污染一事。专家认为,过度包装、片面追求奢华包装的附加值,在消耗大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会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形成推崇外表、忽视品质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反过来又助推商家提供更多华而不实的商品包装,形成恶性循环,而为此买单的消费者也是最终的受害者。过度包装会催生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
对于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等多项国家标准,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加强监管,过度包装现象有所收敛。但就目前情况看,过度包装治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且缺乏强制力。因此,必须尽快制修订关于过度包装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罚责,提高处罚力度。同时,职能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让法律规定落到实处,产生警示效应。
当然,治理过度包装不能只依靠法律的硬约束,还要善于利用市场化手段。应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简约包装,走绿色包装之路。政府要加大对使用绿色包装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其他奖励。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搭建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沟通合作的平台,完善包装物回收利用的社会网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社会氛围。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