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有媒体对市面上销售的儿童座椅产品进行调查发现,有不少销量不错的品牌是外文(或者音译为中文)名字,但它们名字虽是外文,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如号称“德国品牌,进口品质有保障”,宣传图案后面附着德国国旗的dwarfoo,其提供给电商平台的工商资质等公开信息显示,它是一家由中国人投资或控股的汽车用品公司,注册地为福建省福安市。
事实上,不光儿童座椅产品领域,几乎所有行业市场,都存在这种给自己起个外国名字假装外国品牌的现象。前几年媒体曾对奶粉市场进行大起底,德国施恩、法国合生元、澳大利亚澳优、新西兰纽瑞滋等一众品牌被曝光实为国内企业。此后,奶粉市场打外国牌忽悠人的问题有所缓和。不过,国内企业爱穿“洋装”的心理一直存在,总有一些企业想方设法给自己熏点洋味儿。
对于这种现象,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喜欢投机取巧,在制造洋身份上形成一种灰色操作方式。一些品牌表面上是进口品牌,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中国资方控制,工厂设在国外,或者委托国外厂商生产,产品只销往国内市场。也有的企业到国外注册个商标或空壳公司,产品在国内生产,然后以授权的形式对产品重新包装,在国内销售。这种做法虽不一定违法,但容易产生诸多问题。生产商故意隐瞒中资身份而一味强调外资身份、外资背景,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诚信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产品不在国外市场销售,当地政府并不会对这种产品严格监管,其品质也就难以保证。
上述做法还算高级一点,毕竟跟国外多少有些关系,而更多的假外国品牌走的是低级路线:直接起个外文名,然后编造一些国外背景故事进行忽悠。国内企业何以要这么做?答案很简单。从历史上看,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企业和品牌历史不如已有上百年工业发展历程的许多西方企业和品牌,长期以来,外国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品质声誉。想发展壮大的国内企业不甘于低层次的市场定位,急于改变过去的刻板印象,有企业选择了打好质量基础奋力追赶的路,也有企业寻找“捷径”:既然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那么信任外国品牌,那我就把自己打扮成外国品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实中,走“捷径”的企业往往能够得到认可,获得更高的利润。
假外国品牌在市场吃得开、吃得香,反映了国内消费者中存在崇洋媚外心理。实事求是讲,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许多领域的国货完全可以跟进口货一较高下,而且在国际市场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这一点,许多国内消费者已经开始明白了,并身体力行支持国货、购买国货。反倒是一些企业单位仍一叶障目,还在痴迷洋马甲。比如,一些企业或机构在招标生产设备或采购产品时,常在招标条款中规定部分设备或产品必须为国外品牌或为原装进口。而有的企业在进行宣传时,也喜欢打出“进口原料”“进口设备”“国外技术”等宣传语。这既是盲目崇外,也是对自己实力的不自信及对其他本土企业的歧视。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和尚所来之“外”不了解,距离产生神秘感,加之对“经”不懂,就会生出一种“会”的期待。当然,自己身边的和尚念得不好也是一个原因。把和尚换成品牌,这样的逻辑同样存在。时间久了,外来的和尚见得多了,会不会念经自然就看出来了,而外国品牌见多了,特别是它们的问题见多了,被拉下神坛也就不足为怪。这个时候还有人迷信外国品牌,被洋马甲所惑,甚至去制造假洋马甲,那种心理就有问题了。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