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减量、提质和低碳发展三重压力
标准创造价值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王惜纯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钢铁行业亟需制定清晰的标准化战略,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或将成为钢铁业实现减量、提质以及低碳绿色发展的关键。”
9月25日,在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工信部钢铁行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组联合主办的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来自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近150家钢铁企业代表,共同研究探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以标准化引领、支撑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享钢铁企业标准化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共谋全行业“十四五”标准化发展大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减排的重中之重。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冶金发展路径,答好“绿色低碳发展”这道必答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亟需标准支撑。”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碳达峰目标将对中国钢铁行业、企业形成强烈的倒逼机制,而从中远期来看,碳中和愿景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钢铁行业产生变革性影响。目前,钢铁行业已专门成立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和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组长单位,正在支撑研究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在当日的论坛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以被视为金属制品中生产难度最大的产品——钢帘线为例,分析了中国钢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他说,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基础问题,这就需要依靠行业头部企业的原始创新,甚至是颠覆式创新;另一方面应重点解决产业质量技术基础问题,即科学实验验证能力问题。从具体解决方案来看,一是用标准+检验检测结合数字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均等化,从而实现数据互认;二是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实现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化。总之,需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实现数据互认、标准互认,认可互认是解决钢铁行业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关键。
面对标准迭代升级的紧迫需求,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指出,在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深刻变革中,团体标准将扮演重要角色,需加快推进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体系的形成;需以标准为牵引,统筹布局质量基础设施(NQI)一体化建设,促进NQI集成服务与产业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标准的精髓在于使用。国际贸易中,如何确保合格评定机构具备相应能力并值得信任?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董乐群认为,这同样依靠标准。“合格评定在我国钢铁行业实际应用中,不仅能够推动质量提升,推动质量、安全、环境三大管理体系认证,还可以推动节能减排。”
钢铁号称是“工业的粮食”。产量连续25年世界居首,中国钢铁业面临诸多挑战。工信部原材料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分析称,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大户,面临碳达峰、碳减排严峻挑战,应进一步提高政策站位,持续巩固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果,积极稳妥做好粗钢限产工作,全面提升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切实增强铁矿资源保障能力。
“今年前8个月粗钢产量同比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粗钢产量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遏制。钢铁全行业营业收入继续保持了大幅增长,利润总额成倍增长,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吕桂新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