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开展非医用口罩“助企护民保安康”行动,作为总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总局质量监督司的指导下,全力加强非医用口罩质量监管,牢牢守住口罩质量安全底线,推动口罩质量稳步提升,涌现出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成果。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加强口罩质量监管 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专栏,报道各地口罩质量监管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效。
北京:监管服务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服务与监督相结合,保障首都民用口罩市场秩序。
为保障市场供应,该局联合市经信部门,以最短时间投产、达产为目标,推动该市民用口罩生产企业快速开工达产,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坚持“一企一策”指导企业,“一对一”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该局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三无”及不合格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累计检查经营主体92138家次,立案78件,移送公安部门4件,处罚金额170余万元,查处假冒伪劣防护物资近100万件。该局针对生产、流通(线上、线下)领域各类民用口罩产品组织开展质量抽查,对涉嫌存在危及人体健康的缺陷产品,启动缺陷调查和召回工作。
与此同时,该局全面排查医用口罩生产企业、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和熔喷布生产企业,督促生产企业加强原材料进货的质量把关,保证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可追溯。督促电商平台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相关平台管理,建立便捷有效的消费纠纷处理机制和退货机制。流通环节累计检查实体经营商户4008家次,未发现明显质量违法行为。
上海:筑牢口罩质量“防火墙”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从严查处市场监管领域口罩质量相关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口罩质量提升行动,筑牢口罩质量“防火墙”。
该局以口罩、无纺布(含熔喷布)和空气净化器等防疫相关产品为重点,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防疫物资产品质量执法大检查行动。为提高违法行为发现率,该局制定《防疫物资产品质量执法大检查行动工作指引》等工作规范,指导基层开展现场检查工作。本次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万余人次,排查企业8666家次,立案查处口罩相关案件303件,罚没金额698.05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涉嫌犯罪案件两件。
该局还组织30余家上海市在产的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召开质量分析会,邀请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标准适用、生产过程、标签标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该局分管领导带队对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开展集中走访,面对面助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指导和推动上海市纺织协会起草并制定指标值科学合理、符合市民日常需求、统一规范的团体标准,争取到23家生产企业承诺执行;积极优化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资质认定许可流程,提升防疫物资检测机构审批效率。
为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该局及时将口罩监督抽查结果抄送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有关部门。已协助上海市商务委做好口罩出口“白名单”审核工作,协助审核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51家次,涉及非医用口罩81批次。
江苏:加强口罩企业质量帮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持续强化口罩质量监管,大力加强企业质量帮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严打制售假冒伪劣口罩违法行为,该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专班,查处了一大批口罩经营领域的价格违法、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等违法案件。截至5月底,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69万人次,检查经营户13.55万户次;立案149件,罚没款446.93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口罩74.15万只。
该局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确保做到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应抽尽抽,针对不合格产品开展生产、流通全流程追溯,形成“闭环”监管。针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组织承检机构和技术专家为企业提供质量技术改进建议,并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势,加大技术帮扶力度。
该局联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口罩产品质量提升的通知》,引导口罩产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鼓励骨干龙头企业组织专家带动中小微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口罩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江苏精品”认证,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口罩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该局还专门安排35批次口罩产品的购样检测,强化缺陷产品信息收集,建立非医用口罩质量安全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和召回快速通道,从源头杜绝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广泛开展口罩等防护用品科普知识宣传,曝光质量安全问题和质量违法行为,形成口罩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报记者彭燮整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