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绣出投诉举报量负增长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宝安局创新“扫街纳管”工作提升监管有效性
本报讯 (记者 傅江平)近日,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下属宝安局(以下简称宝安市场监管局)针对投诉举报量连年增长问题而推出的“扫街纳管”工作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宝安市场监管局共开展“扫街纳管”行动137次,涉及115个社区、22967个商事主体,建立微信群177个,排查解决超范围经营、无证无照、“三小”场所火灾隐患、超门店摆卖、占道经营等各类安全隐患400余处。
据了解,宝安区是经济大区、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市场监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全区共有市场主体85.1万家,占全市总量的23.0%,基层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各类市场主体近5000家,工作压力大、任务多、责任重。近年来,宝安市场监管局接收到的投诉举报量连年增长,2020年接收投诉举报近14万单,同比增长275.7%,给基层执法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扫街纳管”是宝安市场监管局在已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以宝安区西乡市场监管所为范本推广的创新举措。2020年底,宝安市场监管局开展大市场投诉举报调解处置中心试点工作,采用“扫街纳管”作为试点工作源头治理、长效治本的主要手段,旨在对易产生投诉举报的区域、行业、重点商事主体进行指导预防、整治提升,减少投诉举报的产生,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该项工作是要用“绣花功夫”推进精细监管和精准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和实现长效治本,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管办分离”是指将日常监管与稽查办案分离,实现监管人员精准监管、稽查人员专业办案,“管”和“办”既互相分离、互相制约,又互相衔接。实施“管办分离”,能够有效规范投诉举报处置流程,规范统一办理标准、办理程序,不仅有利于提高案件转化率,同类案件的处理效率亦可得到显著提升。在此之前,宝安市场监管局以西乡监管所作为“管办分离”改革试点单位,全力推进职能融合,构建统一执法办案模式,塑造全新的基层市场监管执法模式,使得监管效能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相关经验正在深圳全市推广。
8月30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忠在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改革暨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工作推进会上提出,要充分总结、推广、学习“西乡经验”,践行“吃苦+创新”精神,用双脚丈量辖区。宝安市场监管局制定《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改革 进一步深入推进构建市场监管执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完善以“监管执法事项清单化、编码化,监管网格化、标准化,任务处置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宝安市场监管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扫街纳管”行动。
具体工作该如何开展?该行动主要分三大板块。一是结合服务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协作、平台即时沟通、多次被投诉举报主体“双随机”检查、预付式消费违法信用库等多种方式,对不同行业类别主体进行纳管。二是将监管前置到注册窗口,派发纸质或电子版的合法合规经营传单,对初创商户加强普法宣传和全生命周期纳管;对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的商事主体,进行专项跟踪纳管。三是各监管所分别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以游击对游击”式扫街,制定定期、定人、定社区扫街计划,借助社区力量达到双赢效果。
具体落实中,宝安市场监管局下属各监管所积极协调街道、安监、网格、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壮大治理队伍,通过“扫街+纳管”,建立“1+N”塔式微信群,采取“纳管+建群+普法”工作方式,及时进行市场监管政策宣贯,强化市场主体的遵法守法意识。
针对长期以来城中村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难以监管、投诉不断的问题,宝安市场监管局将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纳入“扫街纳管”重点工作内容,组织研发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扫街效率;配置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食品安全综合管控可视化平台,对其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精细化管控、智慧化督导、统计调查管理等,并连接到宝安市场监管局指挥中心和各所指挥节点,实现信息共享、长效监管、风险评估和智能预警。
今年上半年,宝安市场监管局接收投诉举报总量同比减少2%,实现工单总量“零增长”目标;自5月以来,宝安市场监管局接收投诉举报量开始实现负增长。
《中国质量报》【劳动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