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莫让假货成为网购的顽固标签

2021-11-12 10:46:3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日前,公安部公布严打利用互联网侵权假冒犯罪10起典型案例。从这些案例看,不仅假冒产品涉及范围广,包含服装箱包、装修建材、床上用品、家电产品等诸多产品领域,而且售假规模和涉案金额也很大,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假冒品牌手表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5名,捣毁生产窝点14处,涉案金额达11.3亿元。公安部提示广大消费者,在网购时要通过正规平台网店购物,切勿轻信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平台和个人,避免落入网购陷阱。

近年来,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店铺和直播平台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和品牌厂商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昆仑2021”专项行动已侦破相关案件1600余起,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网络假货问题较为严重的现实。

提到网购必言假货,假货似乎成为了附着在网购之上的一张难以撕掉的顽固标签。网购假货打而不绝,原因何在?假货基于人的逐利本性而生,凡有商业活动,假货便能寻找到存在空间。具有虚拟性、隐蔽性、远离性等特点的网购市场,恰好契合了制假售假活动所需,线下假货便快速转移到线上。随着网购市场的繁荣,假货也加速繁衍,其渗透性和侵蚀性不断增强。在打击假冒伪劣、规范网购市场方面,不光政府职能部门下了很大气力,电商平台也在进行各种努力。现在电商平台多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保障体制和承诺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来打击售假行为,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打假效果不尽如人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电商平台打假工作还不够到位。毕竟,电商平台作为企业,天性是逐利的,而打假不仅需要巨大投入,打得太狠也会影响自家收益。部分入驻平台的商家与平台企业有利益瓜葛,关系暧昧。也正因此,遇打假之事,平台打商家的板子,难免高高抬起轻轻落下。有平台为了加强质量监督,尝试推出“双向盲检”制度,即隐匿买家随机抽取商品,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以结果论惩处。但这一举措受到许多入驻商家反对,他们认为此举不仅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还容易造成“误伤”,打击商家积极性。况且,发现问题并不是光彩的事,平台基于保护自身声誉、品牌形象考虑,或会人为干预“盲检”结果。至于以受聘身份参与产品检测的第三方能否真正做到依法合规、不偏不倚,也没人能打保票。

有学者认为,网购市场的假货虽然依托于网络存在,但它们并非由网络生产,而是来源于线下市场。如前文所说,网购平台上的售假商贩很大一部分是从线下市场“转移”到线上来的。想想看,线下市场的假货尚能长期存在,线上市场有假货也就不足为奇。

搞清了假货的存在根源,怎样进行网购打假也就有了方向和思路。看来,在电商因利益参与而打假不力的情况下,政府职能部门就应该更加用心,改变监管电子商务的模式,重点放在加大对实体商户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上。同时,既要求网购平台采取多种手段查处治理平台内商家的售假行为,又加强对所有平台企业的严格监管。

刺眼的假货标签虽顽固,但也并非永远撕不下来。与现实市场打假一样,肃清网购市场假货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包括生产商、销售商和电商在内的所有相关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消费者组织、广大消费者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为应对“双十一”物流高峰北京市平 ...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 ...

  • 2021陕西楼盘交付档案

  • 甘肃省华亭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全市冷链 ...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新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