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双十一”期间,不少消费者不断地往购物车里塞东西。然而,北京消费者刘女士日前在网上购买某品牌保暖内衣时发现,在京东等平台有多个旗舰店、专卖店在卖该品牌的衣服,且都说是正品。后来,她了解到,原来该品牌的很多商品是“贴牌”产品。商家一年花几千元钱,就可获得知名品牌商标的使用权,并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使用这些品牌。
(据11月14日中工网)
在电商平台上,被授权店铺往往以“xx专营店”“xx专卖店”为名,在详情页给商品打上“官方正品”的标签,强调质量有保障。然而,与商家声称的“保证质量”不同的是,获得了品牌方授权的商店所售商品虽带有品牌商标,但有些商品质量不佳,或和品牌直营店所售商品质量存在差距。
如南极人品牌产品曾14次被监管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列入不合格产品名单。除南极人外,同样采取授权模式经营的品牌还有回力鞋、浪莎、花花公子等,而这些知名品牌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样检查中,均曾被查出产品质量不合格。
“万物皆可贴牌”的现象折射出部分品牌商急功近利的心态。曾经,一些品牌依靠早年积累的良好信誉和口碑开展品牌授权,迅速占领市场。对企业来说,商标品牌是宝贵的财富,凝聚着良好品牌信誉、口碑和市场地位。虽说品牌授权是企业扩张路径之一,但关键是如何在授权的同时,继续控制质量。不控制质量,消费者不满意。消费者不管你是贴牌还是代加工,只知道买的是品牌商品。品牌美誉度下降,最后溢价能力越来越低,品牌就越做越烂。
尽管贴牌背后有着不菲的利润空间,但企业切勿因蝇头小利损坏品牌形象,很多知名品牌“没落”,主要是技术转型和品牌意识薄弱两大问题。品牌授权,关键不在于是否收费,而在于授权后是否管理和维护。如果品牌授权后既不管理也不维护,听任老品牌不断蒙尘,那么结果就是害人也害己。一些品牌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现代经营理念,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品牌企业若由贴牌导致品质“缩水”、信誉下降,在仅靠售卖吊牌的惰性中走向僵化,势必难以走得长远。
《中国质量报》【你评我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