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公司等机构联合发布《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
企业应重视碳排放竞争力
本报讯 (记者 郑建玲)近日,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联合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发布《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围绕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等,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企业的“双碳”现状,并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制胜“碳中和”时代。
《白皮书》调研了覆盖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科技互联网行业的近100家头部企业,重点分析了这些受访企业的“双碳”表现力,关注不同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的耗能情况和碳排放的不同发展水平。
根据《白皮书》,在“碳中和”愿景与计划方面,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受访企业普遍具有明确的“碳中和”愿景与计划,领先其他行业。其中,有80%的受访互联网科技行业企业,在未来5-10年设置了清晰的减排目标;以2030年为目标时间,约80%的受访科技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能源公司计划,相较于现在,将会每年减少0-5%之间的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由核算企业直接控制或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范围二(外购电力等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排放)的碳排放。
在节能方面,受访中国企业的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相差较大。比如,受访传统能源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约为329.65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是世界领先能源企业的5倍之高,后者约为65.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
在公司治理方面,超过80%的受访银行、地产、科技互联网、汽车行业企业表示,会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展现出较强的“碳中和”决心;有45%的受访零售和50%的新能源企业,尚未定期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
《白皮书》分析认为,传统能源行业作为重点排放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下积极转型。科技互联网企业估值较高,面临较高的ESG(环境、社会、治理)风险敞口,以及来自投资者及民众的高期待,促使这些企业率先关注并积极投入“碳中和”。未来,科技互联网行业承担着引领“碳中和”变革的重要角色。科技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速技术变革,由此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网络效应传递到各行各业,形成良性的倍数效应。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表示,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白皮书》建议,中国企业想要逐步缩小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应当立足自身业务及碳排放情况,积极评估“碳中和”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实际财务影响,从而及时做出应对规划,争取在“碳中和”大趋势中建立新的绿色竞争能力。一方面,积极优化现有业务层面,将碳减排与日常运营相融合;另一方面,投资绿氢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新兴业务。此外,将碳减排技术作为核心储备,与产业链上下游、政府部门、投资者等进行沟通,开展战略合作、投资者关系和市值管理。
《白皮书》还强调指出,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各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碳中和”治理体系,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