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名牌耳机竟是假货
新科技手段助力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跨国电商商标侵权案
□ 李德岳 本报记者 王 越
广东省广州市日前多方联动引入新科技取证手段,查处一宗国际名牌耳机造假案。据悉,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番禺区市场监管局查处该起跨国电商商标侵权案中,捣毁生产、储存和销售3个窝点。
执法人员在突击检查时发现,侵权人在一处农村出租屋进行产品加工,在加工场内发现涉嫌侵权的电子原件(器件)、注塑套件、线路板、电源线和包装物、印有侵权商标的模具等。5名工人正在现场进行耳机组装,并准备运输到距离该场所约3公里的某简易出租厂房进行包装。
在包装场所,有3名工人为耳机贴标牌。现场有400余个侵权耳机和大量未使用的侵权标识、包装物等。负责人承认场内产品由上述加工场所运来。
另一组执法人员在某工业园区的物业二楼找到侵权产品的销售场所,该场所已进行公司注册,共有7名人员从事销售,现场有大量涉嫌侵权产品的展示品。经查验,该公司通过在各平台共开设6个网店进行全球销售,电子取证人员一一进行取证,该公司现场负责人承认所销产品均从包装场所发货。
执法人员表示,当事人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侵权产品的生产、储存和销售工作,虽然当事人对权利人的商标进行轻微改动,但权利人的产品品牌知名度较高,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容易造成误认和混淆。
据悉,该案中已售侵权产品累计金额107万元,现场查获待售侵权商品608件,标签3277个、零配件及半成品一批、侵权模具两套。本次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8人次,并协同电子取证机构、公正机构和会计事务所机构有关人员15人次。办案人员兵分多路进行调查,电子取证机构对证据进行取证,会计事务所参与产品数量清点,公证人员见证取证过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和电商发展,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情况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当地小品牌影响力较弱、经营状况不佳时,个别经营者会另辟蹊径,“精心”模仿国际大牌从而谋取经济利益。类似侵权行为所需空间小、零散作业,并通过电商销售,所以难发现、难监管。此次多方联动引入了新科技取证手段后,不仅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更提升了电子取证效率。
据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案当事人主要的营销方式为跨国电商,产品流水及相关账目均在电脑及网络完成,证据确定有难度。面对新侵权形态,该局采取新办案手段与新工作模式,对于查处电商知识产权侵权进行了有益尝试。
在该局相关负责人指挥和协调下,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重点对涉嫌侵权产品与对应产品分类进行比对,提前预演各种可能性。同时,引入电子取证软件,对当事人一定时间内的销售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筛查,对关联证据的锁定发挥关键作用。清点物品时引入经认证的会计机构,清楚、准确、有效地确定违法产品数量,并安排公正机构对电子取证系统和清点过程进行公正。3种手段有效保护了取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