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虚假“种草”灰产链亟待铲除

2022-01-13 10:59:04 中国质量报

□ 张国栋

近日,周女士在社交平台被博主“种草”了一罐婴幼儿辅食,没想到拿到后发现配料里竟然含有冰糖,根本不适合1岁以内宝宝食用。周女士意识到,诱惑自己下单的“种草”笔记根本不是基于真实消费体验的分享。

(据1月10日《北京日报》)

近年来,随着“种草”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在买东西之前,先搜搜别人的分享笔记做做功课,各种“网红探店”“美食好物种草”等分享内容也在小红书、抖音、快手、微博等App上流行,成为深刻影响年轻人的“购物指南”。

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尤其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下,许多博主们的“种草分享”已经走样变味,不足为信,代写代发各种虚假“种草”笔记几乎成为常态,更有形成灰色产业链的态势,严重损害市场生态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亟待引起相关各方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铲除。

好在目前,这一灰色产业链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一方面,国家网信办就新修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表示,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捆绑下载等行为,或者利用违法和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不得通过机器或人工方式刷榜、刷量、控评,营造虚假流量。这是一个“顶层设计”,可望给“种草”戴上“紧箍咒”,从而倒逼其既不能“灰色”,更难以形成“产业”。

同时,相关平台也开启了新一轮治理,并将整治方向瞄准了虚假营销内容的上游——品牌商家。以小红书为例,在首批封禁2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品牌后,平台于1月5日进行第二批治理,3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消费品牌、线下商户和机构被封禁,包括可优比、润百颜、窝小芽等。这应该是牵住了灰色产业的“牛鼻子”,既有利于填补平台监管履责的漏洞,也有利于提升平台的公信力。

无论如何,虚假“种草”自欺欺人,法理不容,由此而产生的灰色产业链更是市场公害,必须铲除。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显然不能光靠消费者“拔草”、舆论曝光,也不能指望零打碎敲、单兵突进。而是应当依法依规,从需求方、外部组织者、分散参与者等多方面共同入手,覆盖灰色产业链上中下游,通过全产业链整治来打击虚假“种草”营销。同时,对从事虚假营销的商家及代运营平台可以建立“名单共享机制”,形成多平台联动治理,提供给执法、监管部门,进行重点监测及严厉打击,从而让虚假“种草”营销及其灰色产业链彻底失去滋生土壤。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增高贴的夸大宣传

  • 河北省邢台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特种设 ...

  • 西安市逐步推进生活必需品保供企业尽 ...

  • 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举行

  • 专项检查牛羊肉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