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面向”深刻剖析历史真相
——读《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
□ 李 钊
1937年11月19日,侵华日军占领苏州,并实施了一系列暴行。原本富庶繁华的经济重镇苏州面目全非,经济凋敝、农业衰退、城市建设破坏严重,原本拥有36万人的苏州在沦陷后,散兵游勇、留守人民或惨遭屠杀、或背离逃亡,城市居民锐减至两万人,一时之间,苏州从“天堂”沦为“地狱”。可在战争的阴霾下,沦陷后的苏州城里以茶馆、菜馆、旅馆和烟馆“四馆”为代表的休闲业愈发兴盛,畸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隐情?当时沦陷区的百姓如何度过那8年?而伪政权又是如何统治沦陷区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翻开了巫仁恕的《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一书,从沦陷区百姓的生活体验角度,讲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国抗战历史。
沦陷区研究是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沦陷区问题研究涉及日本殖民统治、伪政权的成立、汉奸集团及其重要人物,以及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民众抗争等,所研究的地区多为伪满洲国、上海等,而缺少从民众衣食住行等社会平民角度来研究沦陷区问题的成果。巫仁恕将目光聚焦于沦陷后的苏州“四馆”,通过查阅苏州商会、市政、警政等历史档案,以及文人游记、亲历者口述等材料,从对比苏州沦陷前后社会结构、经济构成、社会现象和群体活动的变化,挖掘沦陷区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真相,一窥潜藏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抗敌”主题之下的“另一面向”。
前两章,作者介绍了沦陷前和沦陷初期苏州“四馆”业的演变过程与相应的时代背景。在经历了沦陷初期慌乱无序后,汪伪政府和日本占领军为稳定后方,采取措施逐步恢复苏州的社会秩序。作为伪政权江苏省的省会,大批伪政府新贵、上海寓公、商人等有力消费者涌入苏州城内,为当地的休闲业披上一张“畸形繁荣”的华丽外表:酒茶馆菜馆挤满座上客、烟馆满是瘾君子、高挂“客满牌”的旅社,物价虽然飞涨,却依然是高朋满座。而撕开这层表皮,见到的却是“人间地狱”般的另一番景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贫寒之家度日维艰、乞丐病死街头、为生活而卖身的妇女等等凄惨景象,充分呈现出当地贫富两极化的现象。
书中的第三至第六章,分别以茶馆、菜馆、烟馆、饭馆等具体行业在沦陷时期“畸形繁荣”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沦陷区民众的社会集体心态和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统治方式。在对茶馆业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苏州人热衷于初入茶馆反映的是“在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的情况之下,找寻走出苦闷的出口”,茶馆内暴力事件比战前来得更为频繁,反映的是城市社会的不安与骚动;饭馆业的发展在沦陷后超越战前,可在发展中需要面对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等难题,以及伪政权不断增加的苛捐杂税和贪污腐败等;旅馆业虽然受劳资纠纷、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影响,依旧获利颇丰,可在抗战末期汪伪政权实施更严格的管制和限电政策下,逃不掉衰退的命运。而烟馆的盛行,离不开日本侵略者和伪政权将之合法化的推动,从社会上层蔓延至社会下层,“除了上瘾之外,其实也是一种战时逃避现实的心理所致”。
回到历史场景下的思考才有意义。当我们从抗战沦陷区城市社会生活的“另一面向”切入,可以在正确整理那场残酷战争的历史遗产的道路上,更为深刻剖析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认知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意义。
《中国质量报》【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