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警示
低价≠实惠 谨防四种“低价套路”
□ 本报记者 郑建玲
随着2022年春节日益临近,很多消费者已着手置办年货、更换新家具等。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但低价等于实惠吗?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低价≠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春节生活“添堵”。
中消协通过整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4种“低价套路”,提醒消费者在享受物美价廉商品时,应加强防范,防止“中招”。
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中消协曾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开展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活动,发现在售食品中混杂着一些“山寨”食品和“三无”食品。由于这些“问题”食品大多使用不明原料,有的甚至掺假和以次充好,再加上生产过程也不规范,导致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营养价值低。近日,还有媒体公开揭露了低价水饺、低价肉丸原料来源及“生存之道”,发现个别速冻食品企业为降低成本,存在在销售的猪肉水饺中添加鸡肉,以及在肉丸产品中添加鸡脖泥、鸡架泥等行为,且未在包装上注明。
社区团购“薅羊毛”,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凭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以及众多知名电商平台的入局,社区团购最近一两年在我国呈快速发展之势,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纷纷“跟团”,其业务涉及从水果蔬菜到日用百货、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等。但社区团购“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其中低价低质问题最为突出。
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让利为假,盈利为真。一些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促销“猫腻”较多,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放长线钓大鱼”,用“免费”“0元购”“秒杀”“充多少送多少”等作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上钩”。超低价促销暗藏的“猫腻”主要表现为:有的是质量特别低劣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在服务质量上缩水;有的是产品赠送,但要使用该产品还需额外支付费用;有的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办理了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有的是诱导消费者充值大量的预付款;有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再推送各种广告或是出售盈利;有的是暗藏木马程序,消费者一旦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将面临较大的财产安全风险等。
远离“不合理低价游”,当心“游游游”变成“买买买”。近年来,“不合理低价游”引发的强迫购物、产品质量纠纷、侮辱消费者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出行体验以及旅游景区形象,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合理低价游”往往打着“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旅游补贴”等噱头进行包装,实际却暗藏着损害游客利益的“陷阱”,如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
针对这些现象,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挑选年货美食,在考虑价格的同时,更要重视安全和品质。建议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家处购买食品;在进行社区团购时,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规范、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抛却贪图便宜的心理,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行社的口碑以及旅游产品的品质。另外,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打折促销行为,擦亮双眼,甄别所谓的“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精明消费,畅享实惠。
接下来,中消协对存在问题的经营者将依法加强监督规范,促进行业自律,遏制行业乱象,护航春节消费。同时,敦促有关经营者摒弃各类不良营销手法,注重品质提升与信用建设,真正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