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郑建玲)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得利(福建))日前发布信息称,近年来,该公司以“减碳”为主要目标,赋能能效提升,助力产业链协同,实现了绿色发展。目前,该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指标都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打造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科学管理”良性发展模式。
赛得利(福建)是全球知名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商赛得利集团(以下简称赛得利)旗下子公司。赛得利一直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企业生命线,积极推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其“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明确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实现30%碳减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赛得利(福建)自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建设“绿色工厂”的目标,从国外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线和环保处理设施。为加强能源管控,该公司组建了由多个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赛得利(福建)能源管理小组,制定了《能源管理评审控制程序》《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控制程序》等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公司能源方针和目标。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执行节能、减排持续改善精益项目77项,不仅节约了大量成本,还使工厂综合能耗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产能增加50%、但综合能耗丝毫没有增加的成效。2021年,该公司完成的降低二硫化碳回收部门吨丝电耗项目,每年可节电超过133万千瓦时。
除了节约能源,赛得利(福建)还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循环利用。过去,该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热电厂锅炉定排水因为温度过高无法回收,通过加装换热器,用定排水热值加热除氧器补水,不仅回收了热值,而且还使定排水降温后得以回收,起到了水、电双节效果。仅此一项,可年回收过滤水量超过3万吨,回收热值折算年减碳近100吨。
此外,赛得利(福建)还注重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碳减排。除提倡和鼓励供应商遵循和采纳集团《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采购政策》外,在运输方面,鉴于纤维素纤维属大宗商品,在原材料和成品物流运输方面节能减排管理工作不容忽视,赛得利(福建)与物流公司开展了多项有益尝试,包括优化运输路线、采取集约化运输,以及将辽宁、海南等多条远途且具备条件的成品运输由汽运改为水运等,减少货运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一系列节能、减排、降耗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赛得利(福建)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水平,进而优化了工厂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