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现场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隧道内,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正开足马力工作,10片重17吨的“刀片”一起“上岗”,每完成一环的掘进,就能成型隧道两米。目前,“京华号”盾构机已掘进至1200环,成型隧道2400米。
安全质量监控中心的超大屏幕上,显示着BIM管理平台、“京华号”盾构监测、现场监控视频、应急响应等多个栏目,管片的生产、运输、拼装场景,盾构机的推力、行程甚至分区压力,都能一览无余。
1月25日,北京雪后初霁,记者跟随中国记协、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的中央媒体、行业媒体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采访团,走进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的智慧工地让大家眼前一亮。
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全长约16公里。其中京津公路至潞苑二街段为隧道段,长度9.2公里,为全国在建最长的地下高速公路隧道,盾构段长度7336米,盾构隧道直径15.4米,为北方直径最大盾构隧道。
“工程穿越副中心核心区,地下空间复杂、实施难度大,整个工程项目具有‘大、难、险、高、多’五大特点。”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部项目书记陈爽透露,“大”体现在超大直径盾构,开挖断面大,一次性独头掘进距离长;“难”表现为风险源密集,地下空间环境复杂,掘进控制因素多;“险”主要是长距离穿越富水高密砂层,施工风险大;“高”是因为工程区位特殊,建设意义重大,外界关注度高;“多”则主要体现为内部结构体量大,与盾构施工平行进行,交叉协调难度大。
乘电梯下到30米深的隧道,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京华号”盾构机,是个绝对的“大家伙”——中铁十四局参与研制的“京华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16.07米、长150米、重4300吨——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京华号”盾构机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成套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施工现场,为数不多的施工工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配合着盾构机一起工作。
作为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盾构机“大块头有大智慧”,质量创新不断——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的空白。
“京华号”配备的第四代常压换刀技术,如今已成为大盾构机研制的常规选项。
令人惊奇的是,施工现场几乎一尘不染,开挖出来的渣土哪里去了?背后的“功臣”,原来是在盾构机管道中循环利用的泥浆。“隧道一侧的两个塑料管道,直接将盾构机挖掘的泥浆运出了工地现场,形成了循环利用。”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技术专家陈鹏说。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施工现场,有关“5S管理”的标语随处可见。“项目部以打造精细化管理2.0版为目标,在学习公司‘精细化管理’先进经验基础上,引进‘5S工厂化管理’,细致梳理规范项目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实行清单化管理,工作部署标准明确、责任到人,执行力不断提升。”陈爽说。
“预计春节期间,盾构机将掘进到地下59米深处,这是隧道的最深处。届时,盾构机面临的水土压力也将达到极限,相当于手掌上站一个80公斤重的成人,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但项目部已充分做好各种保障措施,全身心投入施工,确保盾构机顺利向前掘进,争取早日实现隧道贯通。”施工现场,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部项目负责人孙旭涛透露,春节期间,总计300名建设者将坚守岗位,确保项目正常推进。
巧合的是,今年春节,已成为大盾构公司主管领导的陈鹏将到东六环项目值守,带领项目负责人孙旭涛、盾构经理孙长松、盾构机长王虎然“四代”盾构机长在这里相聚,共同为“京华号”保驾护航。
《中国质量报》【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