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四川成都成华区以医养联合标准化推动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
□ 张 东
构建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现“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模式统一化、服务内容量化”,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扎实推进全国首个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的生动实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不只关乎一个老人、一个家庭的小幸福,也关乎亿万百姓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民生。在需求端,由于传统“9073”(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养老格局,尚未涵盖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心理精神支持等医疗服务,导致生病老人需要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跑路;在供给端,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医疗设备和人员技术的限制,难以得到居民认可,就诊患者少,导致资源闲置、发展乏力。供需两端的结构性错配,亟需现有医养服务体系、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成华区以“医养联合、标准赋能”创新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据了解,成华区现有常住人口138万人,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17.37%,其中65岁以上失能、失智、半失能人口占比达13%。为积极应对老年人患病率高、慢性病多、失能多,健康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供给的压力,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切身利益问题,成华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以医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医养融合服务标准化发展重大部署,积极申报成功全国首个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推动标准化助力医养服务融合升级发展迈上快车道。
据成华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大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切实加强卫健、民政、医保、人社、市场监管、建设等部门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依托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专业技术力量优势,按照核心基础层“114” 任务(即梳理一套医养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构建一套成华区医养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探索四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施机制)和实施支撑层“644”任务(即推进健康成华“六大行动”、落实优养成华“四大工程”、实施医养结合“四个1”举措)试点建设思路,梳理形成《成华区医养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构建起包含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资源、运行管理4部分的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明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对标新建、扩建等方式推进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从业人员标准化技能培训,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活动,积极建立健全医养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供给体系、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成华特色的标准化助力医养服务融合增效的创新实践之路。
据了解,成华区以标准化支撑引领服务创新、质量提升为着力点,积极规范和完善以“区属公立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社会医养服务资源为补充”的三级医养创新服务体系。其中以公立医院为龙头,在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康穗养老中心新院区投入3.6亿元,设置床位600张,满足了失能老人“离家近、价格低、医疗及照料有保障”的“筑底”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为65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健康评估,保障了养老公共服务覆盖“扩面”需求;引入华润熙悦里、龙湖椿山万树、上海爱照护等大型品牌企业,以社会优质医养资源满足社会养老个性化、品质化需求,解决了医养“提质”问题。成华区三级医养服务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了成华医养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了全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模式统一化、服务内容量化”,使得成华区人民群众医养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不仅得到老人家庭和社会公众的普遍点赞,而且受到国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高度肯定。成华区先后获评“首批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一系列荣誉。
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华区以标准化促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为老人康养尽责、为群众减负增效、为国家试点探路,逐步构建起“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医养服务错位发展、规范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果相得益彰,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仅“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医”。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