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2021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员工通过篡改、撤换、撕毁食材保质期标签等方式使用过期食品原料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查明当事星巴克门店违法行为属实,近日依法对其作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鉴于食品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全球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在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方面制定严格的法规标准。按照我国食品相关法律规定,商家应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标注保质期,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到了保质期仍未销售出去,商家须将该食品下架回收,然后进行低价值处理,一般是销毁或当作饲料、肥料原料出售给相关企业。销售过期食品属于违法行为。
对于食品经营者而言,低价值处理过期食品意味着较大的利益损失,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做。为避免造成损失,守法的经营者会想办法尽量在保质期内将所有食品卖出去。但也有一些经营者不甘于利益受损,当食品卖不完且过了保质期时,他们就会动歪脑筋,想办法让保质期“延长”。像前述星巴克门店那样篡改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就是最常见的做法。
不过,篡改日期毕竟过于简单粗暴,容易被发现,面临较大风险,一些经营者想到了一种更“安全”的方法——人为“延长”保质期,与其事后篡改,不如事先预改。所谓“预改”,就是在给食品标注生产日期时,并不标注真实的生产日期,而是标注延后一个时期段的日期。比如,食品为2022年2月10日生产,但标注的生产日期为“2022年2月20日”。由于预改日期尚未到来,而食品已然生产,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早产”。
在一些食品经营者看来,预改了日期的“早产”食品可以带来几个好处:“早产”意味着保质期“延长”,食品可以多卖些日子,库存时间长点也不怕;同一天生产出来的食品标注不同程度的“早产”日期,可以更大批量运往销售市场,既可以节省运费,也可以保证每天都有“新货”;日期不同往往意味着批次不同,这样即使某批次食品被查出问题,其他批次食品也容易蒙混过关,从而减少损失。
在保质期问题上动动手脚可以带来这么多“好处”,为此动心的食品经营者应该不会少。事实上,现实中这么干的商家的确大有人在。从2005年某乳企被曝光生产“早产奶”事件开始,之后差不多每年都有“早产”事件发生。因存在保质期标注问题而被监管部门查处的商家,既有华润万家、大润发、永辉等这些国内大牌,也有家乐福、沃尔玛等这些国际巨头。
前文提到,国家法律法规就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有严格的规定,而政府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可为何仍有经营者在保质期问题上触碰红线?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经营者玩日期游戏难以被发现,二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尚显不足。
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问题上玩猫腻大都比较隐蔽,不在监管视野之内,这让一些食品经营者怀揣侥幸。有人建议,可借鉴“阳光厨房”的监管思路,将企业生产车间的视频监管接入智慧监管平台,以“透明车间”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可以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人士举报企业日期违法违规标注问题。
当然,食品经营者在日期问题上动心思,源于一个“利”字,而要根治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乱象,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体现法律的威慑力,让违法企业付出沉重代价,不敢一越雷池,以身试法。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