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取消
多家合资车企股权调整动作频频
□ 本报记者 岳 倩
今年1月1日起,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至今的短短1个多月内,就已有多家合资车企股权调整的消息传出,引起业内关注。
近日,宝马集团宣布,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的新合资合同正式生效,宝马集团与其中方合作伙伴的合资合作有效期据此延长至2040年。根据新合资合同,从2022年2月11日起,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所持股份变更为75%,合作伙伴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剩余25%股份。华晨宝马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车企。
在华晨宝马之前,广汽菲克、东风悦达起亚股比调整的相关消息就已传出。其中,广汽菲克的出资方广汽集团和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集团之间的“互动”耐人寻味。
1月27日,斯特兰蒂斯集团在官网宣布,计划将其在合资企业广汽菲克中所持有的股份占比从目前的50%提升至75%,广汽集团与斯特兰蒂斯集团已同意交易的相关手续,但仍需经监管部门批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消息当天就被广汽集团否认。广汽集团发表声明称,“从斯特兰蒂斯官方网站获悉其关于广汽菲克股权调整事宜的发布。此发布行为未经我方认可,广汽集团对此深表遗憾。关于对外合资合作事宜,广汽集团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秉承互信、共赢的原则推进。”“反转”如此迅速,表明斯特兰蒂斯与广汽集团在股权调整事宜上可能还没有达成最终一致,但斯特兰蒂斯提升股比的决心却非常清晰。尽管广汽集团已经发布了否认的声明,但截至发稿前,斯特兰蒂斯集团官网上前述声明仍未撤下。
相较于广汽菲克,东风悦达起亚股比调整的信号则比较清晰。在2021年年底东风集团将其所持股份挂牌转出,正式退出合资公司之后,近日韩国起亚株式会社与盐城市人民政府、江苏悦达集团签署扩大投资协议。据悉,悦达和起亚将共同增资9亿美元,通过扩大投资、导入新车型、发展新能源汽车、设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车销量及产能利用率。
跨国车企之所以要提高在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是为了掌握更多话语权,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受此前外商持股比例不得高于50%的限制,提供关键技术的跨国车企每年不得不将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利润分给中国合资伙伴,而且由于未控股,其在华合资企业的业绩无法并入上市公司财报,且在品牌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等方面受到限制,这都使得外资方颇为不甘。
需要指出的是,跨国车企想要提高在持股比例的难度各有差异。在华市场表现良好的合资公司利润非常高,无论对于中方和外方,均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会有相关税收、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考虑。在股比的调整过程中,势必牵扯到各方的博弈,其难度就相对较大。在宝马集团持股华晨宝马75%股份的同时,同时获批的还有宝马在辽宁继续投资的项目。按照承诺,宝马将继续扩大产能,位于沈阳大东区的现有工厂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扩建,此外一座位于铁西区的全新工厂也正在建设之中,这座新工厂将成为华晨宝马第三工厂,并引入更多纯电动车型进行国产。此外,宝马集团还在沈阳建设了动力总成工厂和研发中心。动力总成工厂内还建有动力电池中心。同时宝马还将不断增加在中国本土的采购规模。数据显示,2021年,华晨宝马在国内的采购总额将近330亿元。
与之相对,市场表现较弱的跨国企业提高控股比例的阻力较小。本土车企集团参与成立的合资企业往往不只一家,从盈利少甚至亏损的合资品牌中剥离出来,更有利于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而外资方则希望在主导运营的情况下再次放手一搏,双方股东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较大。以东风悦达起亚为例,自2017年以来,其销量持续下滑,到2021年仅为16万余辆。同时,东风悦达起亚陷入持续亏损,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计亏损90.35亿元;其中,2020年计亏损47.5亿元,2021年前10个月的亏损额为26.12亿元。数据显示,广汽菲克在中国市场表现也逐年式微,在2017年达到了20.52万辆的销量巅峰后便一路下跌,2021年广汽菲克累计销量为20123辆,同比下滑50.33%。因此,对于Stellantis提升在广汽菲克股比事宜,业内分析认为,该股权调整或将大概率成行,广汽集团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斯特兰蒂斯提前释放消息感到不满。
事实上,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国车企,股比变化都是双刃剑。外资控股比例的提升,意味着本土企业获得利润的减少。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一些弱势自主品牌汽车可能会加速退出市场,优势自主品牌汽车有望通过加大研发提升品质,迎来更多发展空间。对于外国车企而言,提升股比固然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独立性,但随着中方话语权的削弱,合资车企是会迎来新的转机,还是进一步脱离本土主流消费趋势,仍需要时间的验证。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