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新天地
——从3个企业故事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变
□ 新华社记者 王 阳
一提到钢铁、纺织、石化等传统产业,人们总联想到“污染”“耗能”“落后”“淘汰”……经济大省山东,存在着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
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产业现状如何?春节复工复产后,记者到山东一线工厂车间走访,一批企业实践让人眼前一亮,从中可管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变。
钢厂竞相“超低排放”
日前,从包钢集团传来喜讯,由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500万吨球团脱硫脱硝超低排放项目,完全达标。
这家工业环保设备企业新年迎来开门红。“仅今年1月,就新增10笔订单。去年,我们为50多家企业进行环保改造。”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和武说。
技术改造,不仅环保,而且节能。在莱芜钢铁集团银山型钢公司炼铁厂,企业借助智慧烧结过程管控平台,实现年节约燃料费用1808万元、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10万吨、增产经济效益9370万元。同时,烧结工序危险岗位所需人员大幅减少,安全隐患明显降低。
部分环保设备建成后,国舜集团代理运营,成了企业的“环保管家”。记者在企业技术中控室看到,一屏尽览50余家钢厂、电厂的环保排放情况。
“十余年来,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工业环保‘卡脖子’难题,服务了全国传统行业300多家客户。企业节能环保从被动变为主动,转型升级意愿强烈。”国舜集团环保板块负责人王忠图说。
纺织染色竟能“告别”水
一直以来,纺织印染行业都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大户”。印染何时不再费水?记者在青岛市即墨区走访时发现了破题者。
青岛是一个缺水城市。有一年降水偏少,我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即发集团的印染生产线停了近半,八层高的办公楼仅供水一层。
“传统纺织染色主要以水为介质,每染1吨纺织品约需要100吨淡水。不解决用水用能问题,加上环保压力,能否在青岛待下去,成了我们的心头之痛。”即发集团总经理杨为东说。
企业选择走上一条“根治”之路: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替代染色水。他们与科研院所合作,前后历时7年,经过5000多次周期性研究试验,投资逾1亿元,直至2021年6月取得成功,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试运行,形成了年产1000吨生产能力,并申请国内外专利59项。
纺织染色不用水、不用化学助剂、无污水排放、上染率高、染色速度快……这项典型的绿色环保技术,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认可,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十大颠覆性创新技术之一。
无水染色服装一经推出,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很多客户表示,环境友好产品,有多少他们要多少,并且愿意给予更高的采购价格。”即发集团副总经理万刚说。
油企为“碳达峰”作贡献
油田上的一项技术改造,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在中石化胜利油田,新建的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在发挥这种“神奇”功效。
CCUS,意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我们把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提前捉住,然后注入到地下的油层中去,用二氧化碳把原油给驱赶出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曹小朋说。
油田利用的二氧化碳来自石化公司的工业废气。中国石化旗下齐鲁石化总经理王玉亮介绍说,在碳捕集环节,齐鲁石化新建100万吨/年液态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回收煤制氢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提纯后纯度可达99%以上。
捕集的二氧化碳采用绿色运输方式,送至胜利油田后,进入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封存环节。胜利油田已在正理庄油田建成10座无人值守注气站,向附近73口油井注入二氧化碳,增加原油流动性,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