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19次,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创新的一贯态度。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一点已成社会共识。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面临分化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旧的发展方式出现“增长的极限”,归根结底是创新乏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复苏乏力的病根,实现世界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唯一良药和根本动力在于创新。
世界经济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事实上,近些年中国经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改革创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种形势更加凸显出创新的重要,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怎样进行创新?国家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这很重要,但更重要更根本的还是广大企业能够成为创新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从微观上看,企业加大投入进行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创新研发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长期的市场回报。从产业层面看,当企业创新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果,将会在市场上形成创新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新竞争行列,进行更多创新路径探索,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创新投入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企业重视创新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产出和知识存量增加,而知识的公共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创新过程的人力资本提升,将为整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提升。2月23日,全球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揭晓了“2022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日本上榜企业35家,美国上榜企业18家,而我国上榜企业只有5家。前不久,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所提升,达到3.6%,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8%,为中国企业的两倍多。而且,中国的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配长年维持着5%、10%和85%这样的比例。试验发展经费多年居高不下,而真实的企业研发投入与能力却一直较差,这一现象反向说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存在水分,真实投入远没有数据呈现得那样。
由此可见,企业创新依然存在短板。因此,企业必须增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内核,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当然,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方面还要做出努力。事实上,企业并非不愿意增加研发投入,而是担心无法收到应有回报。因此,政府要打破地方市场分割,进一步推进国内统一市场和与全球市场的高效联接,最大程度地扩大市场需求,摊薄企业创新成本,提高预期回报率,从而弥补创新面对的投资风险。
与此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会有动力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而不是通过垄断或者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手段获取利益。政府要通过实施普惠的、竞争导向的政策,让企业放手创新,并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让他们向市场要收益、要利润,而不是盯着政府的补贴。降低了研发风险,解除了后顾之忧,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和积极性会大大提升,其创新潜能就会充分激发出来。
《中国质量报》【两会·会外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