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佛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说:“弱碱性水三千,一瓢也别饮。”佛教人专一、珍惜,我劝你理性消费,别轻易被人忽悠。
云南一家知名水企宣称其生产的碱性矿泉水能够抗衰老、降血糖、缓解高尿酸血症、代谢身体酸性等。但专家表示,碱性水是商家炒作的营销噱头,其实际作用还不如白开水。
多年来,民间一直有喝弱碱性水有利于健康甚至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说法。云南这家水企便是将这种说法商业化的典型代表。该企业通过其官方网站、公众号、小程序、对外营销广告语、水瓶包装、客服热线等,引导或暗示消费者碱性水对痛风、骨质疏松、血糖、脂肪肝、肿瘤等有“治疗”作用。
事实上,关于碱性水具有治疗保健功效的说法,医学界早就予以否定,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医学专家普遍认为,正常人体的pH值是非常稳定的,它只能在7.35~7.45之间。人体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从食物中摄取这些物质,它们在人体内不断变化。人体调节系统可以保证身体中pH值的稳定性,比如可以通过呼吸、排尿等方式调节pH值的变化。也就是说,食物和水对人体pH值影响不大,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自我调节,维持正常的酸碱度,而不是依靠水和食物的酸碱度来调节。
正是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企业在饮用水上忽悠大众,由原国家卫计委制定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涉水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明示或暗示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内容”,“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者欺骗性的文字、图形以及与生活饮用水无关的内容”,并专门列出不得标注“酸性水”“碱性水”“活化水”“功能水”等内容。而2015年5月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则直接删除了“纯净水pH值”的相关条款,而且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的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
显然,不管是从科学原理看还是依法规标准看,包括碱性水在内的各种打功效牌的饮用水都是大忽悠,由此我们也当明白一个道理:市面上的饮用水都只是水,要以平常心看平常水,安全、卫生是第一要义。若想获得治病、保健、美容等更多功效,还是到医院找医生。他们开的药水,远比商家卖的“神水”管用。
有学者指出,一些伪科学的说法之所以在民间有大量拥趸,与其说是民众相信这些伪科学,不如说是民众自身有某种诉求需要满足。而渴望健康、摆脱疾病困扰,正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数据显示,如今微信朋友圈成为各种伪科普的重灾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包括健康养生、疾病等,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健康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这种心理被一些“有心人”利用和一些无良媒体误导,使得伪科学很容易变成商家赚钱的工具。2018年11月,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杨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处赔偿一名患者1.05亿美元,他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这在医疗保健行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酸碱体质论破灭之后,一些打着该理论旗号的产品依然在线上线下售卖。
伪科学的东西能够行世惑人,除了一些民众科学素养不足及伪科学背后有利益推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伪科学制造者的违法成本太低。基于此,要清除伪科学,必须要加强科普宣传,大力提高国民科学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对企业商家进行法规教育,提高其自律和责任意识。当然,从长远看,最关键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用法规标准说话。要根据市场变化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填补空白,堵住漏洞,并加强监管,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处力度,让法律的威慑力充分显现出来。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