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原主席张晓刚作客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
让标准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 本报记者 徐 风
3月2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在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就“如何让标准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这一主题,以丰富的案例、深入的思考,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
张晓刚由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引出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要有高质量,一定要先有高标准。
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张晓刚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质量”绝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指企业发展的质量、行业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质量、政府发展的质量、国家发展的质量。认识不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找不到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张晓刚分析称,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制造业,通过40年改革开放和技术的追赶,目前在相当多的行业已经实现了并跑,当下我们存在的差距,不是“卡脖子”的问题,而是补短板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制造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制造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他以我国汽车子午胎钢帘线为例,和世界最高质量的产品相比,中国只有一点点的差距,这一点点的差距不是技术的差距,而是产业质量基础设施的差距。
张晓刚解释说,质量基础设施是国际通行的概念,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计量解决准确测量的问题,质量中的量值由标准统一规定;标准执行得如何,需要通过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来判定,判断产品质量,需要计量检测,需要企业通过计量检测所得数据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数据准确并被认可,产品和标准才能被认可。标准互认的前提是数据互认,现在我们数据准确性逐渐有了保障,使得检验检测的数据准确性、不可篡改的问题、实时监控的问题都可以实现。同时,数据互认是标准互认的基础,标准互认是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科学实验验证能力不足的问题和补短板问题。只有数据准确并被认可,产品和标准才能被认可。
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是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量?还是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张晓刚认为都不是。他说,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成功的标志,是我们能不能够培育一批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他说,过去的10年,中国在标准国际化上有了突飞猛进,这才是我们的底气,这才是我们的自信,这才是未来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真正后盾。
张晓刚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标准化发展的3个趋势。一是标准先行。最近几年在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即先有标准,再有产品,然后是产业化,这将改变过去先有产品,再有标准,然后是产业化的商业模式。二是标准向社会治理领域拓展。过去标准仅仅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现在已开始向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和企业管理问题的方向转变,比如ISO的反贿赂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合规管理标准,都属于社会治理领域的标准。三是为全球环境治理寻找解决方案。他举例说,ISO在2013年制定了碳足迹标准,这需要引起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外向型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