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产业问题架桥 为科研成果应用铺路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先进公共实验室为平台推进科研和产业两端协同共进
□ 周 宇 本报记者 曹吉根
“跟他们的合作,给我们团队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首先是检测便捷了,常规检测不用在学校实验室排队一两个月了,蠕变实验这样特殊检测也不用跑外地;其次是中心有着广泛联系企业的天然优势,我们团队在中心能与企业有更多的接触;再一个就是团队中的学生们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谈及团队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特科院)所属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特材中心)的合作时,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化机所包士毅教授连连点赞。包士毅研究方向是化工和核能领域装备新材料,目前在特材中心完成检测的样品有200多个,检测项目包括高温蠕变持久实验、高低温疲劳实验等,通过特材中心牵线,其团队与玉环电厂等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在研项目工程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特材中心是极端承压设备、航空器、核电装备等领域特种金属结构材料检测项目最全的实验室,是浙江特科院为更好服务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杭州钱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
和包士毅教授一样,中国计量大学卫国英教授也高度评价自己团队与特材中心和浙江特科院的合作:“中心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如疲劳性能测试方面拥有大批高精度测试设备,与高校形成了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推动了学生知行合一,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途径。”
打开特材中心近期的检测服务清单,一个个顶尖研究团队名称赫然在列: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宋振伦研究员团队的生物材料的模拟体液相容性、弹性模量试验;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刘嘉斌副教授团队铜合金高温蠕变试验;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工业CT、XRD、SEM;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零部件复合材料试验;浙江大学电气学院钟云龙老师的高温剪切、拉伸、疲劳试验;浙江工业大学国家级项目研究焊评试样在低温状态的断裂韧性测试……
这份越来越长的名单显示,浙江特科院着力构建的“以先进公共实验室为基础平台和连接器,协同科研和产业企业两端,提升高端金属新材料研究效率和质量”这一新机制初现活力。
浙江特科院院长钟海见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近年来该院通过新型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特种设备保安全促发展机制,但随着企业和产业服务深入,明显感受到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限,因此如何为企业和产业搭建破解发展问题的桥梁、为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应用助力、为一流研究团队提供优质测试服务支撑,成了浙江特科院关注的新课题,特材中心和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也由此应运而生。
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目标是依托特材中心平台聚合拔尖人才协同顶尖团队,围绕特种设备、航空航天、核能核电等高端制造领域的金属材料及焊接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我国高端轴承钢、高端焊接电源、超精密抛光工艺、高强度不锈钢等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开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研制新装备,研发新工艺,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该联盟还搭建集设计、产品中试、验证检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关键金属材料和焊接技术成果转化。
联盟秘书长、浙江特科院副院长凌张伟介绍说,目前已有来自国内金属材料和焊接专业领先的13家高校、3家科研院所的17个科研团队和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加入联盟。根据计划,2022年,联盟要落实16项工作任务,重点是将征集和分析产业需求,确定研究课题和预研项目,积极促成成员间特别是研究团队和企业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转化研究成果。
最近半年来,特材中心为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检测样品数目超600个,为高校和企业节约了经济成本与时间、路程等间接成本,同时通过加强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服务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发展。在日常检测业务中,浙江特科院了解到浙江某特种锅炉厂面临磷化工尾气锅炉管道蚀穿难题,于是用联盟资源帮企业对接了在这一领域已经有研究成果的兰州理工大学石圩教授团队,将研究思路和成果在企业做了应用。
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关键部位应用和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耐高温、密度低、强度大等优良特点,正在逐步代替铝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运用。特材中心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关于飞机零部件复合材料试验分析测试的过程中,系统性解决了碳纤维低温环境力学性能测试问题,帮助科研团队完成新型复合材料的选型,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材料行业向轻量化发展。
服务和协同产学研共进,让特材中心自身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截至今年3月份,中心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8项(其中获国家级立项3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制修订标准9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获专利授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两篇、EI收录12篇),还打破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垄断,成为国内首个自主完成车用轴承部件小试样拉伸试验的机构。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