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规范检验检测市场 更好传递信任

2022-04-11 11:00:43 中国质量报

□ 岳 倩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以“整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年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并从已经查处的检验检测违法违规案件中选取了17个涉及检验检测报告造假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曝光,还发布从4月至7月底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这一系列组合拳构成了持续高压监管态势,充分展示了对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将进一步推动形成规范的检验检测市场。

检验检测报告是产品质量的“体检证”、消费行为的“安全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正是因为承载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检验检测行业被认为是传递信任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突破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机构数量增长超过10%,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我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不尽规范的问题也依然存在,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存在不仅让人对检验检测行业的公信力产生质疑,也让消费者对各种检验检测报告“加持”的产品质量心生担忧,和“传递信任”的行业属性南辕北辙。

目前,检验检测报告造假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检验检测机构出具不实或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二是无资质的企业、中介机构、个体工商户及个人等非法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无论是哪一种行为,背后都是利益的驱使。

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报告造假,往往是恶意低价竞争的产物。有业内人士表示,招投标往往选择最低报价中标,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这部分资金连买试剂做实验都不够。为了保证利润,一些机构无视行业底线,滥用机构资质,靠造假降低成本。低价竞争是一种恶性竞争,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能推动企业检测业务水平的提高,无法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更无益于行业的发展。同时,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还可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

无资质的市场主体伪造检验检测证书的行为,更是空手套白狼的违法行为,侵害了合法从业机构的权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面对这些乱象,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严厉打击。如《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5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集中出台,强化了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行业准入、事中事后监管及行业退出机制等多方位的监管制度基础;连续4年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强化检验检测市场秩序的综合治理,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进行严格惩处,加强失信联合惩戒,对不法市场主体起到了震慑作用。

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外,要打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让假冒检验检测报告无处藏身,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对于检验检测报告,消费者如对其真伪有疑问或想查询具体报告内容,可以直接向出具该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咨询,也可在市场监管总局建立的“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平台系统”查询。检验检测机构应该积极将报告上传到该平台,供消费者查询,并有效防止被“假冒”。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杜绝“算法陷阱”依然任重道远

  • 安徽省淮北市新冠肺炎疫情备用集中隔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新 ...

  • 刘家峡水库增加出库流量,保障黄河中 ...

  • 荣国府花开春意浓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