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安铁成
当前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迭代,前沿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消费者的体验,但也带来了更大范围的未知和不确定性风险,给产品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针对汽车前沿技术应用的新型市场监管制度,在确保汽车产品安全的前提下,主动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军喜 摄
一、汽车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环境形势变化等促使汽车产业快速变革,创新型、融合型新技术的涌入使汽车成为产业融合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综合平台。
电动化新技术应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围绕动力电池、电驱总成、燃料电池3个核心方向,汽车电动化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动力电池聚焦新体系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快充、智能热管理、关键材料等技术突破;电驱总成聚焦一体化集成、功率器件、先进电机、多挡变速器等技术进步;燃料电池则聚焦氢电安全、高效储氢、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技术革新。电动化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将进一步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
智能化新技术应用带来创新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下,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软硬件技术在车上的应用需求旺盛。目前国内新车L2级智能辅助系统装配率已达到20%以上,各车企正在积极探索布局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产品,一些地方也针对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示范应用,智能化正在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长期趋势,并将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
网联化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网联化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实现V2X智能信息交换与共享,催生车与车、路、云、网、图的协同控制和数据融合。典型V2X场景下的多项新技术应用快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以5G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大规模车联网数据传输奠定基础,导航定位技术实现车辆路径规划与限速控制,远程监控及操控保障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运营,OTA技术实现车辆规模化、批量化远程升级。
二、新技术应用对汽车安全带来新风险
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新的风险挑战。车辆安全相关基本特征、技术参数不断变化,个别风险模式未知、测试验证不充分、监管制度缺失等使新技术应用产生新的风险。梳理汽车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电动化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近年来,随着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相关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多,这就需要从材料、电芯结构、电池包结构、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多个角度系统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里程焦虑问题间接导致高比能动力电池、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快速推向市场,安全验证不充分;未来,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氢气在“制—储—运—加”全过程也潜藏很多安全风险。
二是智能化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智能化新技术体系涉及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芯片技术、计算平台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融合,但是目前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很多挑战,如环境感知准确性有待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复杂气象条件对环境感知准确性影响明显;决策控制智能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决策控制主要基于海量场景数据库进行决策判断,在机器自主学习、行为预测、风险判断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芯片技术可靠性、性能稳定性与车规级的要求也有一定距离。这些技术的不确定性,给汽车智能化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带来风险挑战。
三是网联化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车联网特性使其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软件升级导致的产品一致性等风险挑战。网络安全方面,面临非法访问云平台、劫持通信链路、恶意篡改升级包导致的远程控制车辆等风险;数据安全方面,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重要数据采集误用、数据非法出境等风险;软件升级方面,面临通过OTA技术改变车辆功能或参数带来的产品一致性风险。
三、新技术应用对市场监管带来新挑战
新技术应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汽车市场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汽车管理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带来了驾驶失控、信息安全、电池自燃等风险,传统的汽车市场管理技术无法覆盖这类风险的监管,需要针对氢能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提出相适配的新管理模式,保障汽车应用的各项新技术得到必要和充分的监管。
其次,汽车管理方案需要与时俱进。人工智能、OTA升级等新技术应用大幅缩短了汽车产品的迭代周期,传统的汽车市场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应用的步伐,需要探索动态化的汽车市场监管方案,在保证新技术不触及公众利益或者诱发经济社会风险的前提下,避免扼杀新技术潜在的创新力。
最后,汽车管理制度需要中国方案。我国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于中国国情,研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社会属性和本地属性的“中国技术”,需要根据“中国技术”的特点,构建与之相适配的汽车市场监管“中国方案”,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加快由大变强。
四、沙盒监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解决方案
沙盒监管于2015年发端于英国,主要应用于金融科技监管领域,后在多个国家推广。此次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针对汽车新技术市场管理需求,将金融领域的沙盒监管方案跨界应用于汽车市场监管领域,提出了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创新性地解决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促进了汽车技术创新和市场监管的平衡发展。
沙盒监管是汽车安全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告别了传统的监管和被监管模式,开创式探索了一种互动式监管。监管部门需要与被监管企业不断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达到监管目的。监管部门也通过与被监管企业的持续互动,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和手段,更好维护汽车市场秩序。被监管企业则在“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和“宽松版”的监管环境下,加快创新汽车产品和服务,减少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潜在成本,降低监管的不确定性。政府和企业不再是传统的监管与被监管关系,而是共同探索监管创新的合作伙伴。
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更好地平衡创新与监管关系。创新与监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监管的创新会扭曲市场,累积并放大风险,过度监管又会抑制创新,阻碍技术发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既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促进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又突出了对创新突破传统监管的高度容忍,为汽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监管部门通过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可以更好地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在监管中创新,在创新中监管,创新与监管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
五、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未来展望
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提出,顺应了汽车产业科技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智能科技创新带来的监管挑战,在满足汽车市场监管防控风险的基本原则下,支持新技术创新应用。
一是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最终目标是鼓励创新,通过长期稳定的制度性安排,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为最大化鼓励创新,需要在制度设计时考虑更加市场化、包容化的入盒机制、更丰富的入盒主体以及更富弹性的沙盒扩展机制;需要在测试方案和监管方案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干预,强调企业自主性;需要在测试过程中做好风险防范,注重风险补偿方案和退出方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更好保障汽车产品质量与安全。汽车生产厂商应主动参与到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行当中,按照制度文件和实施指南的要求,制定完备的消费者安全保障计划、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利用沙盒监管弹性监管的特点,在政府监管给予的试错空间范围内,充分验证前沿技术或新功能新模式的质量安全,加快应用新技术的汽车产品上市销售。
三是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对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提出新要求。汽车技术支持机构应针对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要求,构建满足前沿新技术深度测试、持续监测的沙盒监管测试体系,协助企业完成沙盒监管保障计划、测试方案制定,积极承担沙盒监管相关技术评估、质量服务工作,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科学识别潜在的共性质量安全问题,适时推动前沿技术标准化工作,切实守护汽车市场监管防控风险的底线,保证沙盒监管的顺利实施。
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汽车的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发布实施可有效激发基于我国国情的汽车新技术落地验证,加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量产覆盖,在更好维护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实施,将向世界展示汽车产业变革的中国监管方案,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报》【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