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适老模式不“适老”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系列报道之三
□ 本报实习记者 贾润梅
目前,包括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在内的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应用企业,都在推进适老化改造,但从近期本报受访老年用户的反馈来看,他们愿意使用、经常使用的成熟版本产品服务仍然不多。
日前,华为、小米、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推出了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具体举措,要求手机基本具备老年模式、长辈模式,提供大字体大音量播放以及远程协助等服务,方便子女远程教老年人使用手机。百度App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支持方言及混合语音输入,解决用户操作不便或不会拼音、书写效率低等问题;百度地图App可通过语音退出导航。抖音联合优质创作者创建视频话题,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讲解。
多款App进行的适老化改造的确给老年人带来了便利,但记者走访发现,部分老年人反映自己在切换App适老化模式这一步就犯了难:很多App首页没有展示,要切换适老版本还得进入设置程序寻找一番。正因如此,经常有老年人因找不到适老模式的切换入口而苦恼。“第一次切换适老模式时,如果旁边没有人指导,我根本找不到切换适老模式的入口。”69岁老人高秀琴说。
记者体验发现,市面上大多手机App切换适老模式的步骤都差不多:首先打开App,依次点击“我的(个人中心)”“设置”“长辈模式”,有的App还需在点击“设置”后再点击“个性化设置”。此外,一些App的“设置”没有文字说明,仅有一个齿轮模样的图标,部分App的“个人中心”仅用小人头像代表,而大多数老人不熟悉互联网图标,并不知道齿轮图案代表“设置”、小人头像就是“个人中心”入口。
连日来,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多个街道发现,对于部分手机App推出适老功能一事,一些老年人并不知情,就连不少常接触互联网的年轻人也表示未曾听说。“的确,现在很多人不知道App有适老功能,说明App适老功能普及率还不高。”北京市北苑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很多老年人担心上网不安全,他们甚至不敢使用智能手机,不敢接触网络,这也意味着短时间内大范围推广App适老功能有一定难度。
前不久,深圳大学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课题组研究建议,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社区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数字反哺机制。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兴趣课堂、技能培训等活动,为老年人讲解各类手机App使用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社区居家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寻求志愿者帮助。
相关专家认为,当老年人仅靠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新的数字设备和数字思维时,家庭是反哺的主要发生场域。作为经常接触互联网的年轻儿女们要做好长辈的数字生活“带路人”,应当多鼓励、指导父母使用智能手机,耐心帮助父母打消顾虑,降低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恐惧,提高老年人使用意愿,从而把手机App适老功能真正推广开来。此外,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火墙,确保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也需要社会各方共担责任。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