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正向信息也需要“强刺激”

2022-05-27 11:53:23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十分方便,但“方便”并不意味着更容易接近真相。由于自媒体制造的信息太过庞杂,可谓泥沙俱下,反倒阻隔了真相。现实常常是,没用的甚至负面的信息传播很快很广,而有用的正向信息却得不到关注,尚未形成影响力即被淹没。

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伪科学信息及谣言很容易成为话题焦点,并快速形成规模化传播。微信朋友圈曾广泛流传“甲醛菜”谣言,称市场中常见的娃娃菜、金针菇等都含有大量甲醛,吃了伤肝肾还致癌。食品安全专家指出,蔬菜中的甲醛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甲醛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含量极少,对人体基本无害。外源性甲醛是在食物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既有可能是被动污染,也有可能是不法添加。不管蔬菜是如何沾染了甲醛,可以肯定的是其残留量不会大,因为甲醛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就挥发殆尽了。更重要的是,甲醛的危害产生主要在于“吸入”,而吃下少量甲醛并不会造成中毒问题。研究显示,如果不考虑其他食物的甲醛摄入,需要一天吃45千克蔬菜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很显然,没有人可以一天吃下这么多蔬菜。

令人遗憾的是,甲醛背负恶名已久,人们对它的误解和偏见日深,为它说的公道话往往声音很弱。可以肯定,不少人即使听到看到上述理性纠偏文字,也会摇摇头置之不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传达出的就是科学及科普在面对民间顽固的无理性信念时的无奈。而谣言传播及信谣的最不利后果,是相关商家、农户、企业等遭投诉、退货,承受财物和名誉缺失。前些年“染色草莓”“注药西瓜”“棉花肉松”等谣言行世,都曾让相关经营者受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理性的声音很弱,不是它的道理弱,而是传播的力量不足。曾有人总结,食品安全谣言有三大特征:一是渲染氛围、制造刺激。谣言普遍带有“致癌”“有毒”“紧急”“震惊”等能够吸引眼球和具有冲击力的词语。二是善用平台、手法灵活。谣言常以使用面广的社交媒体为传播路径,利用具有现场感的截图、照片、视频来增强说服力。三是虚立名号、道德伪装。不少谣言打着“科学实验”“权威人士”等幌子混淆视听,同时还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的从善心理,让人放松警惕。反观辟谣类正向信息,常常就事说事,语言平实,很难引起民众关注。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在民众面对海量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成为“信息奴隶”的情况下,要让他们注意到并接受正向信息,必须改变传递信息的方法。既然谣言因触及民众的敏感点而能够广泛传播,那么要想让有用的正向信息得到民众关注并有效传布,就要对信息进行“包装”,增强其“吸睛度”“刺激性”,并利用媒体发布机制(比如像一些网站论坛、手机App常用的“置顶”机制)人为提高关注度。

当然,不只发布信息,其他环节也要发挥“置顶”机制的作用。相关部门应通过规章制度净化舆论环境,在加大谣言制造传播违法成本的同时,也要建立谣言快速反应机制,对网络谣言不仅要禁,更要及时站出来辟谣,发布准确的信息。而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工具,既要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也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曝光民众关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必须加以辨别,及时发现谣言并辟谣,做好相关知识科普,消除公众不必要的焦虑。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 ...

  •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 ...

  • 1至4月,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发放鸡苗助增收 发展产业促振兴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练市分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