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真煮”厨具:玩具厨具“真”得分清
——儿童用品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儿童是消费市场的宠儿,从童装、童鞋、童车等传统儿童用品,到儿童“真煮”厨具、儿童化妆品、儿童食品、儿童乐园等各种新兴儿童用品,儿童用品市场热闹非凡。值“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选取部分儿童用品,通过走访市场、采访业内人士与专家,以质量的视角对儿童用品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推出“儿童用品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今年儿童节,本来打算给孩子买套‘真煮’厨具当礼物的,可看到许多买家的评论,又有点担心厨具的质量安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女士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像张女士一样对近来热销的儿童“真煮”厨具心存纠结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后,儿童厨具等劳动教育类玩具走俏市场。但中国质量报记者走访发现,作为新兴产品,儿童“真煮”厨具兼具玩具、厨具和家电属性,目前存在产品属性不明、商家打擦边球、质量安全有隐患等问题。
安全性能受关注
儿童“真煮”厨具并不是指以往意义上的 “过家家”玩具,而是真锅真铲真炉灶,能让孩子煎炒烹炸,把饭菜做熟了。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输入“儿童‘真煮’厨具”,搜到相关商品超过50万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记者发现,产品还区分为“仿真版”和“真实版”。区别于“仿真版”的树脂和PP材质玩具产品,“真实版”的儿童厨具可以实现真实烹饪,且大多成套销售,包含了不粘锅、硅胶铲、电磁炉、电饭锅等,甚至还有油瓶、漏勺、打蛋器等配件,宛若一个“迷你厨房”。
“这个产品兼具玩具、厨具和家电属性,受众又是少年儿童,所以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尤需重视。”SGS通标公司轻工产品技术经理刘兰招说。
不过,对于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体验感并不一致。中国质量报记者从一些受访消费者的看法和买家的评论中发现,人们对儿童“真煮”厨具质量安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是否安全,是否会让孩子在当“厨师”时受伤;二是煮出来的食物是否安全,是否真的能吃。
TüV莱茵大中华区纺织品、玩具及化学服务总经理王波表示,消费者需要看儿童“真煮”厨具是“仿真版”还是“真实版”。“仿真版”通常是玩具。“真实版”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真实用途的产品,例如,动物造型的烤箱,功率很小,这种算玩具,但这种产品既要满足玩具的要求,也要满足小家电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电玩具的法规要求;二是有些实际上是厨具或家电,只是外表面印了彩色的图案,尺寸相对普通厨具或家电稍微小点,这种不算玩具。
产品属性应分清
明明标注的是玩具,但却能真做饭,儿童“真煮”厨具到底是玩具还是厨具?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商家的客服都选择了打马虎眼,他们一般都会表示“煮出来的食物可以吃,但操作过程需要家长全程陪同”。对于产品的材质,则一般会笼统回答说是“食品级”。而对于产品标准,则更是打起太极拳,不予明示。
刘兰招指出,大部分烹饪玩具都是以塑胶和金属为主要材料生产的,塑胶玩具和金属玩具均需通过3C认证并加贴3C标志后方能出厂销售。很多“真煮”厨具会配有用市电的电热炉,这类电热炉属于家电,也需要通过3C认证并加贴3C标志后方能出厂销售。在执行标准方面,玩具需要符合玩具安全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如果配备的是用市电的电热炉,则需要符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系列国家标准要求。目前国家厨具的标准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厨具的特殊要求,生产企业在设计和生产儿童厨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增加防烫伤设计、包装和说明书增加安全使用警示等。
安全隐患须重视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2021年儿童学生用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玩具抽查不合格率16.1%。
“最担心的还是操作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倒是不太担心,毕竟用玩具做出来的菜不会真的让孩子去吃。”张女士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
“根据TüV莱茵的检测经验,我们需要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来看这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王波指出,物理方面,儿童“真煮”厨具里的锅具,通常是金属、塑料和玻璃材质。如果儿童用来煮饭,金属锅具可能导致儿童烫伤,塑料锅具有熔化或者着火危险,玻璃锅具可能会遇热发生破裂,从而产生尖点/利边,造成儿童手指刺伤或割伤等。化学方面,儿童“真煮”厨具除了需要满足玩具要求之外,餐具对应的化学要求也要考虑。如不锈钢制品执行的是《不锈钢餐具》,搪瓷制品执行《接触食物搪瓷制品》等国家标准。
专家建议,商家要明示产品属性和相关标准,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家长最好多方比较、谨慎选择,比如从正规商家购买、选择含有3C标识以及适合自己孩子年龄的产品等,千万别让劣质厨具坑了自家的“小厨师”。
图为某品牌儿童“真煮”厨具宣传图片。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