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期出台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这一政策,成为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据估测,该政策惠及的车辆可能会超过800万辆,带动额外的汽车销量将超过200万辆。
事实上,汽车市场的利好政策不止于此。近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了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多项措施,包括限购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鼓励实施城区、郊区差异化政策,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等。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5月至12月将组织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国家层面之外,许多地方也于近期推出一些扶持政策。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一拨儿“政策红包”的刺激下,国内车市有望迎来一轮“强增长”。不过,面对纷至沓来的利好政策,也有人提醒,在关注减税等政策本身的正向作用的同时,也要考虑政策是否会对汽车行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并非杞人之忧。在此之前,我国在2009年和2015年曾两次实施过购置税减半政策,对车市的拉动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但是,政策的拉动效应持续时间比较短,而在相关优惠政策退出后,国内车市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下降期。
更大的问题是,业内专家发现购置税减半政策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副作用是部分车企患上“政策依赖症”。一轮刺激政策出台实施期间,市场迎来增长高峰,政策退出后提前透支的市场需求又使市场进入一个低谷。有人说,“刺激—增长—到期—下滑—再刺激”似乎已经成为刺激政策庇护下中国车市走向的一条固有定律。受其影响,市场不断波动,不仅给汽车销售商造成压力,也打乱了生产环节的正常节奏,为此行业和企业都承担了不利后果。
市场发展规律和经验告诉人们,任何行业在发展早期都会面临诸多困难,确需扶持帮助,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总要经历转型的痛苦,这也正是成长的代价。一味靠政策推动,不给车企断奶,他们就永远长不大,难以承受市场风雨。反倒是,一些车企成为研究利用政策的“行家”,他们技术上的进步多赖于优惠政策的调整,有的车企甚至只琢磨如何钻政策空子,投机取巧,骗取补贴。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前两次,这次购置税减征政策的效果可能要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此轮汽车销量下滑背后的原因复杂,疫情影响外,还包括芯片短缺、原材料供给不足、物流不畅、消费端需求不足等因素,而要让车企走出低迷,并非单靠购车补贴就可以解决问题。就消费端看,目前消费需求处于下滑状态,不少消费者在买车这种较大消费额度的物品上会更为慎重。这次购置税减征政策利好的更多还是那些刚需买车人士,补贴只是让这些人不再犹豫,更快促成交易而已,而对于那些没有购车意向或有意向购车但不着急的消费者来说,政策刺激效果一般。而且,本次补贴时间短,有明确的为车企纾困的目的性,所以只能支撑起短期销量,长远怎么做,还得看车企自己努力。
对于当前在销量困局中挣扎的一些车企而言,把国家扶持政策当作救命稻草,显然搞错了方向。在油耗排放法规日趋严厉、市场竞争更加开放的背景下,车企应该明白,政策刺激终究只是一针兴奋剂,靠它只能取得暂时的好成绩,并不能从根源上拯救销量低迷。从长远看,企业应当更多地从研发和生产环节入手,在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多下功夫来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质量报》【车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