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同 气相通
——回忆著名歌唱家李光羲
□ 张守涛
我这个人比较闭塞,除书画界之外,在音乐界只少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来往交流较多的有林金元,另一个就是李光羲。他们两个都是天津人,又都是中央歌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林金元是中国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男高音歌唱家,只可惜,英年早逝,50多岁就去世了。林金元少年得志,一般歌唱家很难入他眼。起初,林金元并不知道我和李光羲的关系,却对李光羲的德艺赞不绝口,说他人品好,才艺高,是中国最棒的男高音。李光羲是我国老一辈男高音歌唱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让人难忘,尤其是《祝酒歌》《北京颂歌》都成了时代的印记,《祝酒歌》还获得了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热爱歌唱的同学时常唱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里的歌曲,很好听,他说就是模仿的李光羲。我们一同在北京少年广播合唱团参加活动,排练的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和《让我们荡起双桨》。休息时,老师还特意让这个同学唱《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缓解一下我们排练、录音时的紧张情绪。这些就是我少年时代对李光羲的了解。
真正认识李光羲是在几十年后的一个春节,我们一起在广东东莞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节。记得在一次从厚街到东莞的路上,同车的几个人说起了流行歌曲,我很鲜明地表示,不喜欢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娘娘腔,男人要有阳刚之气,要不就是梅兰芳那样的青衣花旦,也可以是孟小冬那样的坤老生,而像太监一样的娘娘腔是不可取的。同车的几个人都表示赞同,只有李光羲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健康的,有的年轻演员在腔调上虽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也要允许人家存在;这正和张先生你在写那个“龢”(和)字时的解字一样,只有不同的音调才能组成最美妙的歌曲。李先生用我自己的话反驳了我的看法,虽然当时我并不以为然,但是从心里还是很钦佩他的反应力和逻辑性,所以只说了句“就怕这种现象对社会风气会造成不利影响”。听我这样说,他也没有再说什么,一次既不愉快也没伤和气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可也正是这次谈话,使我们相互认识了,了解了,逐渐成了朋友。
在以后的交往中,我俩都是谈一些各自艺术创作和探索中的体会,我夫人和大嫂(李光曦的夫人)则多是说一些生活琐事。有一次我们谈到艺术创作和教学时,我说,现在强调技术性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书画作品都是做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忽视了最珍贵的纯粹情感。他深表赞同:唱歌也是这样,一个歌唱家如果没有好的声音是不行的,但是声音只能愉悦人的听觉,情感才是真正能够感动人的,也只有情感才能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谈到原生态的音乐,我们都认为原生态歌曲感情真切,是很感人的,应该很好地深入研究和发掘。我说,无论是音乐、美术、舞蹈,都是人类最纯粹的情感流露,行不同,气相通。我们作画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心到意到,意到笔到,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听我说到这里,他不禁兴奋地一拍大腿,站起来一字一顿地重复着我的话:“行不同,气相通,说得真好。”他搞音乐,我搞中国书画,我们就是在这种探讨中相互吸取营养,滋养着我们的艺术。提到现在流行的采风活动,他说,现在的采风都是游山玩水多,体验生活少。还说你们搞美术的好一些,说什么也得画点速写和写生啊。我告诉他,现在很多人也用相机代替速写了,其实没有速写就等于丢掉了一闪即失的灵感,而照相只是途于留形而已。听了我的话,他无奈地摇摇头。我们的交谈虽然大多是我说画,他说歌,但是总能找到音乐和绘画的共同点,总会有很多启发和收获。
大嫂和我夫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谈到他们的家庭生活时也总是既真切又有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他们家去厕所的故事,那是从节约用水说起的。大嫂和我夫人说:“我们家上厕所都排队,他去完不冲,我去过再冲,这样算下来也节约不少水呢,响应国家号召节约用水。”李光羲在一旁听到了,很认真地说了一句:“也省钱嘛,穷啊!”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我夫人又说:“你看老李的身体多好啊!守涛每天在案子上不是写就是画,他小老李10多岁,身体可比他差远了。”大嫂告诉我们,他们俩现在一直坚持游泳,李光羲每天还用哑铃做臂力锻炼。后来,我夫人为了陪孙女儿游泳,60多岁又做了腰椎的大手术,还学会了游泳。她说:“向李光羲学习。”年轻时她去了很多次游泳场,可是怎么也学不会,这次年岁大了还一下子就学会了,当然这和她对小孙女儿的牵挂有关,但也离不开李光羲夫妇的影响。
现在李光羲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为人、学识和歌声却永驻在我们的心中。
《中国质量报》